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中央红军翻越异常艰险的泡桐岗

2021/03/26

  1935年6月2日起,中央红军分数路进入四川省荥经县境。蒋介石调集二十余万人沿雅安、荥经、天全、芦山一带围追堵截。中央纵队在茶合岗遭遇敌机轰炸,警卫班长胡长保为保卫毛主席壮烈牺牲。危急关头,中革军委决定,由红四团佯攻黄猫岗,十三团严守新庙场,掩护主力翻越泡桐岗,径取天全。

  因连日大雨如注,红军在黍子地暂时停留。1935年6月5日至8日,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两万余人先后翻越泡桐岗(今牛背山镇建政村与荥河镇和平村之间的交界山,在不同人的回忆录里,泡桐岗又被称作炮铜岗、炮筒岗、跑通冈、抱桐岗等)。泡桐岗海拔2154米,险峻陡峭,竹树丛生,不见天日,极难翻越。红三军团第十三团担任先头部队,团长彭雪枫、政委张爱萍带领全团抡起大刀,一路披荆斩棘,为大部队开路。经过一整天的急行军,还没有翻过山去。时近傍晚,遍山泥泞,根本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更找不到干柴和清水。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同战士们一样,吃雨水浸泡的干粮,喝茶缸积盛的雨水,背靠着大树露宿了一夜。

  泡桐岗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大障碍,给行军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正因为如此,陈云、谢觉哉、张爱萍等人在回忆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峰。

  陈云笔下的泡桐岗:

  我等由水子田出发,经一高山,几无路,亦无石阶。两旁竹木丛生,遮蔽天空,山上泥水极深,两腿全在泥沟中爬走。上下此山共只30里,但自天明走起,后卫部队半夜才达山顶。既无人户,当然找不到火把,所以大部伫立于泥沟中,待至天明后才下山来。赤军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为国共合作时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亦在山顶泥沟中站立一晚,次晨我见其虽仍神清气爽,但已满身污泥矣。下山至山麓,有居户六七家,见赤军至如天而降,群相惊奇。据云彼等世居于此山麓,虽闻祖先言此山有路可通,但荒山野地,野兽成群,从无人敢走此小路,群围赤军询山路上之所遇。(《随军西行见闻录》)

  由此地(泸定)到雅州,都是平坦大路。可是敌人在路上驻有重兵,由此路前进,必然不利,于是决定改由羊肠山路进发。路遇屏障参天高峰,耸立云外,而此峰却是必经之路,只得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度过了这个天险。蜿蜒下山,寻到人烟之地,居民非常惊异,他们无论如何不肯相信我们是从高峰上过来的,因为他们只听到祖宗传说,山上有条什么小径可通,可是近百年来,谁也不曾通过。在他们看来,我们仿佛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这个高峰,我们真是爬过来的,有的地方,泥深过膝。(《英勇的西征》)

  魏国禄《高山露营》:

  有一天从水田地(即水子地、黍子地)出发,经过一个不知名的高山,又下了一场暴雨,山上的杂草、烂树叶、泥水淤积很深,道路难走得出奇,半天迈不出一步。有时不小心陷进泥沟,没有别人帮忙自己就别想拔出脚来。走了一整天,也没有走下山来。傍晚,前边传来了就地宿营的命令,整个山坡上都挤满了队伍。周副主席和我们一样,走了一天稀泥潭,又累又饿又渴,可是山上遍地是稀泥,连巴掌大的一块干地方也找不到,更找不到干柴和清水,有什么办法?我们只好让首长吃一点被雨水淋成稀糊的干粮,用茶缸接雨水给首长喝。肚子总算对付过去了,睡觉怎么办?我们几个人商量了半天也没有好主意。

  我们的谈话被周副主席听见了,他轻松愉快地对我们说:“你们不用为我发愁,你们自己想办法找地方休息去好了。”

  “那首长怎么休息呢?”

  “我怎么着都可以,就靠着这棵大树休息不是满好吗?”

  我说:“那怎么行呢?”

  他很乐观地说:“为什么不行啊?”他用手指着周围坐在泥中和靠在树上休息的同志们,“大家都行,我自然也行。”

  说罢又关切地督促我们找地方休息去,周副主席就是这样靠着树站了一夜。

  (魏国禄:《随周恩来副主席长征•高山露营》)

  伍云甫《长征日记》:

  六月七日七时由水子地出发,经跑通冈(即泡桐岗),此处竹树丛生,不见天日,其路之难行,从来未有。至次日二时才到达一小茅屋附近露营。仅行二十五里,队伍甚为疲劳。

  黄镇《老林之夜》:

  附注:

  时任中央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文化科科长、中革军委直属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的黄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家文化部部长等职),在长征途中翻越泡桐岗,有感于当时条件之艰苦,创作了《老林之夜》,收录于《长征画集》中。

 上泥山

 周士第

 上泥山,遇故知;

  染手足,沾戎衣,

  见面礼:稀烂泥。

  同行动,伴起居,

  泥多情,爱交际,

  随我三日犹依依。

  【原注】泥山:一九三五年六月上旬,红军渡大渡河后翻越抱桐岗(即泡桐岗)。山上无路,竹木蔽天,地面尽是烂叶稀泥,极难行走;天雨坡滑,战士们弄得满身是泥,故戏称此山为“泥山”。

  谢觉哉《抱桐岗的一夜》:

  快正午了,才开始蠕动。呵,原来是上山,陡的草壁,窄的之字路,这样的路不是走过很多吗,为什么这样慢?转过一坡,树木渐丛杂了,因终年不见日的缘故,土都成了黑泥,就只能手攀着树根或枝,一脚跟一脚足踹着泥里的小石走着。太陡了,上不去,握着小竹,掉下涧里,从这个石上,缘到别个石上,又到树林里来了。有些密箐,像竹枝扎成的门,弯着腰走进,有新砍伐的刀痕,原来是先头部队开的。在山下时,老百姓对我说:“可以走,不过难骑牲口。”哪知道根本没有路,只有些攀滕负葛的痕迹。

  看看天晚了,据说到山顶只有一十八里高,但说是走不到。前面传来了声音:“宿营呀,宿营!”怎么宿法?拣得三四尺可以放下东西的平面,就是好的。大家知道这一夜是不易过的,非有火不行,枯枝倒是不少,一下子那一堆这一堆的火着了。我因为插过了队,被毯在后面,虽然相隔不过二三十丈,但要下去找多难,况且黑烂泥上也无法睡觉。天公偏不做美,下起雨来。雨滴从树上哗啦的流下,人们都打着伞,烤着火,我借得一洋磁盆垫坐,许多同志坐着打鼾,我是彻夜没有睡。

  很想弄点水喝,炊事员同志点着火下涧取水,约半点多钟,携上一桶水,正架着烧,不幸泼了。但是天刚亮,他们已煮好了两桶包谷糊给我们喝!

  “走呵!似乎有了点日影,到山顶就好了。”站上山顶一看:哎哟!路是有的,满是泥泞,陡处呢,谨防“坐汽车”(翻滑下的称呼),稍平处呢,泥深没膝;泥中的石头不见了,有几匹马陷在泥里出来不得。

  怎样走法呢?为要绕越泥淖,有的下涧,缘着圆石头走,有的攀树上岩;在涧不可下,岩不可攀的地方,就攀着路旁树或竹枝跃进。行行重行行,太阳当顶的时候,居然出了森林,望见许多人马在山下河里洗衣煮饭。路上泥没有了,但还滑,不幸得很,我偏偏在出森林后,坐了两回“汽车”。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

  更难的是爬荒凉的炮铜岗,他们可以说是自己铺出一条路出来的,一路砍伐长竹,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的路来。毛泽东告诉我,“在这个山峰上,有一个军团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驮畜,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去就没有再起来”。

  中国人类工程学张小艾博士(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之女)重走长征路两次翻越泡桐岗。一次张小艾翻越泡桐岗时尽管细雨不断,道路泥泞,张小艾却义无反顾坚持翻越。她说:“红军当年走这条路的时候也是雨季,他们什么也没有,就有一种精神,我们今天什么都有,但不能没有精神。”

  2018年7月,在对红色遗迹开展的大调研中,荥经县委党研室同志与省委党研室领导循红军足迹翻越泡桐岗,在泡桐岗发现一只马镫。根据专家鉴定结论显示,马镫为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遗物,这为红军长征翻越泡桐岗提供了直接的物证。

  2019年,荥经县在荥河镇和平村修建了中央红军翻越泡桐岗纪念馆、纪念碑和“铁血峥嵘”浮雕,纪念红军长征过荥经的红色传奇,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荥经县老促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