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陈毅在溧阳水西村

—— 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20周年

2021/05/13

  江苏省溧阳市不仅是中国1599个革命老区县(市)之一,而且是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的茅山老区的指挥中心,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就设在溧阳水西村。开国中将王必成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水西村,就没有茅山根据地,就没有东进,就没有苏北根据地,也就没有黄桥战役的胜利”。今年是陈毅元帅诞辰120周年,缅怀陈老总的丰功伟绩和在水西村的峥嵘岁月,有利于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的开展,让红色文化在溧阳生根、开花、结果。

  一、执行新四军战略方针和毛主席指示,实施东进北上

  1938年11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司令部从宋巷里进驻水西。次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水西公开宣告成立,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1940年6月,陈毅率部离开水西。在这期间,陈毅与粟裕等遵循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一系列指示,从苏南抗日斗争实际出发,运筹帷幄,率部粉碎了日伪顽夹击,创建和发展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并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陈毅同志坚决贯彻执行“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在我党党史、我军军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后,陈毅在水西村统一领导和指挥我党在苏南的抗日武装,对东路地区的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向南巩固、向东作战。早在1938年9月中旬,陈毅就派第二团参谋长王必成率第一营,开展向南巩固活动,东进江阴地区进行战略侦察,10月,陈毅授予梅光迪、朱松寿两支游击武装和青训班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简称“江抗三路”)番号,派杨浩庐、周达明等返回东路,加强领导,成立了“江抗”东路司令部,俗称“新江抗”。1940年1月,陈毅、粟裕又派吴仲超、何克希、陈挺等赴东路 ,进一步充实了领导力量。1940年3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根据陈毅的建议,派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去东路组织新四军东路军政委员会,并主持全面工作。4月上旬,谭震林、廖海涛、白书章等到达水西村。为尽快打开东路地区抗战新局面,陈毅、粟裕与谭震林商定,江南指挥部也调派强开荆、刘飞等一批干部随同去东路。为途中安全起见,陈毅特派军需处长吴师孟护送,在延陵由丹南中心的县委书记陈洪借用绸布店老板李明的姓名,搞到了张“良民证”,谭震林以大客商的身份到达江南指挥部交通站——常州莘昌豆行,交通站替谭震林代办了“通行证”,随行人员也改扮成商人伙计,巧妙地蒙过了敌人的眼睛,去了东路。由此,党内军内许多同志爱称谭震林为“谭老板”。5月上旬,遵照中共中央第二个“五四指示”精神(即“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陈毅、粟裕作出了向东发展的部署,派“江抗”二团(即“挺纵”第二团)从水西地区出发,再次东进澄锡虞地区,与谭震林部会合,并归其指挥,还派王必成率第二团进至丹北、无锡等地区,向东及向南发展;“挺纵”第四团一部也奉命进入澄西地区,配合谭震林部行动。“新江抗”在“江抗”二团和第二团的配合下,控制了苏常太、澄锡虞和青浦、昆山、嘉定等游击基点。

  向北发展。1938年7月,陈毅在约见丹北自卫总团团长管文蔚时,指示管文蔚派人到江北做调查和统战工作。1939年4月,陈毅命第二团第一营配合管文蔚部攻占了扬中,为新四军大部队向北发展架起了“跳板”。11月中旬,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派陈玉生到扬中,要求新四军帮助他们从第三战区划拨给他们在苏南仓库的13万发子弹运到江北。陈毅抓住这个机会,将第四团团长张道庸、政委卢胜召回水西,命令他们率第四团团部和第二营为李明扬部队护送子弹的名义北渡长江。陈毅还特地替张道庸改名陶勇,卢胜改名李胜。第四团团部和第二营过江后,在嘶马、大桥地区修整后,即以苏皖支队名义进至扬州、仪征、六合、天长地区活动。1940年2月,江南指挥部又命梅嘉生率“挺纵”第三团团部及两个营与苏皖支队合编(称苏皖支队)。不久,苏皖支队与皖东的第五支队打通了联系,由此,新四军已有4000余人到达了江北,造成了新四军横跨长江两岸随时可以发展的有利态势。

  二、遵照党中央、毛主席指示,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

  陈毅是搞统战工作的典范。他身体力行发动部队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在统战工作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水西以及毗邻的宋巷里、洙汤、安中里等村,有一批士绅和社会知名人士。他们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其多数有民族自尊心,看到新四军不畏强暴、英勇战斗、且纪律严明,做到秋毫无犯,敬佩新四军。同时,他们摄于日伪军势力的威胁,也有惧怕的心理。对于这批中间力量,陈毅与他们广泛接触,以礼相待,针对他们的政治态度,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因势利导地进行团结教育和争取工作。陈毅还在水西、储庄等村召开了三次士绅座谈会,宣讲共产党的统战政策和抗战情势,晓以民族大义,激发了大家的抗日情绪。在陈毅的带领下,司政机关人员和民运工作队员也都行动起来,开展统战工作。由此,李学书、李作舟、宋鸿轩、滕锡荣、宋启洪、邱行钰等一批开明士绅和社会名流都支持新四军抗日,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距水西三里的安中里地主兼资本家李学书有田地近2000亩,还在樊塘村上开设茧行。1938年11月,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驻在安中里后,陈毅也常住他家,他俩经常在一起谈心、下棋。李家中收藏许多古书、字画,陈毅通晓古典文学,有空和李学书谈论古典文学、字画和国内外形势,特别谈到抗日斗争形势,要他认清形势,站到革命行列里来。经陈毅的启迪、教育,李学书认识到新四军是真正抗日的队伍,因此,李学书一次借给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一万元(可买稻2000担),还反映敌情,使新四军做好战斗准备和安全转移。他还将一支40多人组成的自卫队交给了新四军。1940年春,因村农抗会向李学书借粮救荒,两者发生纠纷,并闹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陈毅那里,陈毅一边规劝李学书借米救荒,一边劝解农抗会员们给李学书宽限些时间。事后,李学书借出了一批粮食,使农抗会员们得以勉强度荒,从而平息了这场借米风波。不久,蚕茧上市,李学书开设的茧行压价收茧,溧阳城里和敌伪据点附近的茧行,牌价较高,因敌情严重,蚕农又不敢去。为了打破李学书茧行的垄断,陈毅同意采取暗中武装护运茧船的办法,使茧农卖到了好价钱,这使李学书着了荒,也只好提价收茧。对于李学书的统战,陈毅是采取在支持广大群众的前提下,照顾他的利益的策略,这样既保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又没有损伤他的威望,从而使李学书始终与新四军保持友好的关系。1945年9月15日,在溧阳城区万余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的集会上,李学书作为地方士绅代表发言,他说:“我们要照共产党的宣言——民主、团结、和平去做”才能永久过人财兴旺的生活,假如国民党要发动内战,我代表人民讲一句,“人民是坚决反对的”,李学书还支持他的儿子李碧岩参加革命,并成为我党的一名领导干部,1940年10月,新四军北撤后,他还从隔墙中取出旧币,支持留下坚持斗争的武工队,解决燃眉之急,以度过艰难的岁月,水西村的国民党保长李作舟和宋巷里村的宋保长经陈毅的教育、争取工作,对新四军给予多方支持,并成为我党的“特别党员”。

  三、紧紧依靠群众,建立坚如磐石般的军民情谊

  第一支队进驻水西村后,新四军指战员坚决执行陈毅司令员在会上强调的不拉夫、不派款,不扰民的“三不”政策,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村民主动腾让房屋,解决部队住宿问题,新四军还主动帮助房东挑水扫地,田间耕作,军民关系十分融洽。

  为活跃部队的文体生活,新四军在水西村中空地竖起了一副简易的篮球架,司政机关人员在空闲时就去打篮球,有的村民也参与,有时候陈毅也去,他还是司令部篮球队成员。有次打篮球时有位村民不懂篮球规则,抱着篮球满场跑,引得场内外哄然大笑。陈毅一边讲打篮球的规则,一边示范动作要领。1940年2月7日,(农历除夕),陈毅、粟裕邀请水西村每户代表参加迎新春联欢晚宴。席间,陈毅向大家拱手拜年,说:“过了年,添一岁,我39岁了,恭喜大家都添了一岁!”逗得大家喜上眉梢,随即,陈毅宣传抗日救国,他说:“对日本鬼子,大家都不要怕它,我们中国像一只十箩缸,缸中装满了水,日本鬼子好比一只老鼠,它总是在缸沿上转来转去,现在看来还有点神气、厉害。可是我们中国军民好比一只猫,引诱它追捕它,使它掉进缸里。”说着,陈毅斩钉截铁地说,“狠狠的消灭它”,顿时,全场掌声四起。大家备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支持新四军抗日。

  四、加强根据地建设,成为新四军对敌斗争的坚强后盾

  1938年冬,陈毅、刘炎分配在第一支队工作的张之宜、陆平东等回溧阳家乡开展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是年底,中共溧阳县工作委员会在水西村成立。陈毅、刘炎指示,工委同志要调查溧阳周围的敌我友情况,发动群众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宣传党的抗日方针、路线、政策,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定期向第一支队政治部汇报。经过4个多月的工作,中共溧阳县委在安中里召开了成立大会。陈毅到会讲话,是年11月,陈毅在水西村主持了中共溧阳中心县委成立大会,任命陆平东为溧阳中心县委书记兼溧阳县委书记。并支持创办光华中学,并称赞光华中学这个名字起得好,“光华光华、光复中华”,创办了溧阳报,亲自为报刊题词,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是年12月中旬,在已成立苏南、苏皖、苏北特委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苏皖区委,会上,陈毅代表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作了政治报告。中共苏皖区委的成立,标志着党的领导体制上也实现了统一,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

  1940年3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中共苏皖区委联席会议在水西召开,决定将原有各地抗敌自卫会、抗战动员委员会的职能转变为控制政权的领导机关,代行抗日民主政府的职能,统一战线的性质的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成为控制政权的领导机关,代行县政府的职能,自此,推动了区、乡、保基层民主政权的建设,使其掌握在坚持抗日、坚持进步、坚持民主的人士手中。会上还通过了《苏皖区党委为坚持江南敌后抗战之政治纲领》。4月,陈毅在水西召开了工作总结会议,总结了3月以来的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七七以前的突击工作计划。5月19日,陈毅在水西召开了团、县以上干部联席会议,贯彻落实第二个“五四指示”精神,决心进一步冲破国民党当局的限制,打开局面,猛烈发展。同时组建了新三团、新四团,这两支基本由地方武装组成的部队后来成为保卫茅山抗日根据地的主力。

  五、毅然挥师北上,投入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斗争

  随着反“扫荡”、反“摩擦”斗争形势的发展,陈毅、粟裕等向项英和党中央建议,希望新四军军部东移苏南。1940年4月21日,陈毅、粟裕、罗忠毅、邓仲铭联名致电党中央,建议“应先放弃皖南集中全力发展苏南,直到海边。”5月4日,中央书记处复电项英、陈毅:“同意军部及皖南主力移至苏南。”5月19日,陈毅在贯彻中央第二个“五四指示”致党中央电中再次建议:“请中央即电项英东移,宜饬大行李及重要资材东进,不要再迟缓,要根本放弃挺进皖东南的下策。”其时,国民党第三战区已调集了18个团的兵力企图切断新四军皖南、苏南部队的联系,以达到围歼皖南、威逼苏南的目的。5月26日,中央书记处在致项英电中再次指出:“皖南军部以速移苏南为宜。”为将苏南部队的行动计划和对皖南军部东移苏南的建议更为详细地向项英汇报,陈毅特派民运科长曾如清专程赴皖南军部。在党中央和陈毅、粟裕等一再催促下,军部决定派先遣队到郎溪、广德地区作布置。陈毅、粟裕也派员前往郎、广地区作好接应准备工作。时至6月10日,冷欣所部第六十三师、第四十师等部对江南指挥部形成了大包围,江南指挥部与皖南军部的交通,已被阻隔。6月12日,项英在报党中央电中说:“军部移动已停滞”、“彼方军队已布置”、“故目前只有待机行动”。此时,苏北暂住郭村休整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因韩德勤的唆使,李明扬、李长江部限令挺进纵队撤离郭村地区,否则予以军事行动。战事一旦发生,挺进纵队孤军作战,苏北国民党部队就会逐步形成韩德勤所盼的反共大联合。苏南冷欣的第二游击区指挥部还公然扣查新四军来往公文,收缴地方抗日武装的枪械,捣毁民众抗日团体,强逼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医院搬迁,还派溧阳、金坛、高淳等县县长将有关抗日政权、民运及忠救军等许多悬案提出,追逼甚紧,形势已发到了最后抉择的关键时刻。6月15日,陈毅致电党中央:“目前只有集中苏北攻韩,或者集中苏南打冷欣两个途径,一切应付已到穷尽之时,再不决定必致苏北、苏南双方受损。在你们未指示前,我已决心布置移往苏北。到苏北后,皖南军部方面宜速部署。”同时,陈毅、粟裕决定新二支队由罗忠毅、廖海涛率领,留下坚持茅山地区斗争,对外仍以江南指挥部名义行动;抽调司、政机关部分人员组成江南守备处,负责接应皖南军部发来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军用物资,并转运至苏北,与军部保持联络,传递情报。6月16日,陈毅、粟裕在水西召开了进军苏北誓师大会后,率江南指挥部司、政机关人员向茅山地区进发,踏上了新征程。

  综上所述,陈毅在水西工作、生活虽然只有近20个月,但对于苏南抗日斗争的胜利,有着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一书,高度赞扬了陈毅在水西村领导新四军发展壮大的丰功伟绩,高度评价了溧阳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全免胜利的重大贡献,陈毅在水西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能,直至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也表明从井冈山红军时代到水西时期的抗日年代是陈毅由“将才”成为“帅才”的起点。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张 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