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1
我想先问下您们:“禾茂美不美?!”大家异中同声答道“非常美!”近日,一场特殊的党性教育活动在四川省芦山县禾茂新村开展,拉开了这个小山村百年变迁的历史。
禾茂田园红色一角
据芦山县志记载:禾茂同芦山很多地方一样,土地肥沃,人民勤劳,自古被称为“粮仓”,人勤春早禾自茂,禾茂因此得名。可是禾茂并不因此一直幸运。
历史上禾茂饱受战乱,在封建地主剥削下、在天全“高、杨”土司的不断袭挠和掠夺下,千年以来都上演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人间悲剧。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芦山盛产鸦片,国民党地方政府名义上戒烟,却与土匪袍哥勾结,逼迫百姓生产鸦片,收取地租,层层加税,有的地方税收甚至预收到了百年之后。百姓水深火热。但是,当红军到芦山,却发生了许多老百姓为红军筹粮“清仓见底”的故事。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一部行至天全永盛乡柏树村后,因粮食短缺,征粮小分队受命翻山越岭从石槽窝(山名)到芦山禾茂征粮,当群众看见红军公平买卖,为百姓“打大户”,还把地租税簿都给烧了,认定了红军的确是穷人自己的队伍,一方面“清仓见底”支持红军粮食,自发帮助红军运粮,在这高山深林中,生生的踩出了一条红军运粮道。
据统计,当年芦山人口不足3万人,却为中央红军筹粮20万公斤粮食,为红四方面军筹粮150万公斤粮食,还有1300多人参加了红军。可谓是“清仓见底”为红军。因为这里的老百姓从来没看见过这样好的军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一心为民”的言行感动了群众,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相信红军能给穷人打天,谋福利。也正因为芦山、天全群众的支持,聂荣臻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到:红军到了芦山、天全,就像到了“天堂”一般!
在捐粮参军后,禾茂百姓是怎样的境况,芦山人民又是经历了什么?1936年3月蒋介石高级特务蓝衣社成员四川省赈会汪一能致刘竹轩函可见一斑:“由飞仙关致到双河场的地段,那些行将待毙的难民,沿途都是三五成群,鹄面鸠形。或扶杖踟蹰,或伏地呻吟。‘流民图’展开在我的面前,才知道道旁有不少的饿殍与磊磊的白骨是他们最后的归宿,也是他们同一的命运!”“沿途发现的尸首,在路旁的虽已掩埋,在深涧的被水冲浴,或在沙滩暴露或在半岩倒游,有的腐烂得身首异处,有的己成骷髅,有的刚死不久,成群的乌鸦正在吃人肉!这荒山恶水的地形,形成了这样残酷的斗争,我好象是在鬼途中行走。”“看不完山川的风景,也看不完人世的悲苦!”
受尽苦难的禾茂百姓日夜盼望红军,在当地有流传着一首歌谣:“红军好,红军亲,红军一心为人民,穷人日夜盼红军!”
正如我们所知,红军没人令全国人民失望,更没有令禾茂百姓失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经过坚苦卓绝的斗争,依靠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又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依靠人民,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解放后,禾茂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禾茂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从解放到70年代,因交通闭塞,禾茂仅靠一条木船与外界联系,洪水季节寸步难行,日常生活用品只能提前准备,准备少了,油盐都会断。1973年10月30日,是禾茂人永远难忘的日子。这天早上,李国平12岁的儿子同其他9名孩子同坐木船过河读书,船划至河中央不慎倾覆,10名孩子无一生还,半个月才全部找到。面对突发灾难,当地村民除了哭还是哭。如今已经80多岁的老人李国平说起这段往事几度哽咽,李国平说,他曾担任村委会主任20多年,也想解决无路之苦,却因建桥投资大,禾茂人又不富裕,望而却步。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禾茂才建起铁索桥,结束了禾茂人出行“靠船”的历史。
李国平激动地说:“今天的变化真的不容易!”
他说的这个不容易,除了建铁索桥外,更多的是说近年来禾茂蝶变。
“4·20”芦山强烈地震使禾茂人一度“绝望”,然而接下来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却让禾茂人再次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再次感受到作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变化最大的还要数“两桥飞架芦山河”,351国道从中间穿过,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有女不嫁禾茂坝,进出仅靠木船划”的地方正悄悄发生变化。
2018年,当地党委、政府通过实施农民工“归雁计划”,引进芦山籍优秀返乡农民工宋志文到禾茂投资兴业,在引进“川西药谷·禾茂田园”项目过程中,实行村民、集体、投资方利益三兼顾,即资源变资产:盘活村集体和农户闲置土地;资金变股金:将财政投入支农资金项目,划拨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资产量化入股分红;农民变股东: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就地务工、保底分红。可是,之前外地老板先后到禾茂发展产业——香葱、娃娃菜、人参菜均以失败告终经验让禾茂人显得格外谨慎,流转土地时村组干部也费了不少口舌。但最后,村民们再次选择“相信”。因为他们从政府的投入和党员干部的言行中看到了当年红军的影子。一切工作变得顺利起来,2018年10月项目敲定,2019年3月动工,当年1200亩近40个品种的药苗已下地1100亩左右,在351国道两边,有土特农产品展示馆、接待中心、服务中心、中医药展示体验馆、循环水养殖技术科普示范基地、农贸市场、停车场。
从“红军运粮道”分路而下,一条新铺的柏油路直通禾茂人居住区,道路两边,三角梅、千层金、紫薇等绿化植物随风摇曳……步行约百米,柏油路路面由“黑”变“红”,就像红地毯一样朝村庄深处延伸……。像诗如歌的田园里,禾茂人把准机遇,积极行动,开民宿、茶社、餐饮等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产业,多渠道增收。
70岁的李定香说:“土地流转后,在家没事做,到工地上栽药苗,每天能挣70元,轻松、安逸!”
创业者宋志文说:“在家乡创业,全靠党委、政府的支持,还有乡亲们的配合与参与,企业近年来项目建设已支付民工工资100万元左右,大部分民工是禾茂人,带领乡亲人致富,也是自己的梦想,因为他也是红军后人,也有着十分深厚的‘红军情节”。
丰收景观
乡村风貌
交通发达
生活幸福
观光小火车
设施齐全
美丽田园
美丽花园
从禾茂人为红军筹粮“清仓见底”,到乡村振兴中完成“蝶变”,历史证明,无论是红军,还是今天的党员干部,只要心中装着群众的利益,就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就会得到群众无私的支持。我们的工作就会无往而不利。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一个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 芦山县老促会 骆志勇 肖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