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馆)筹建纪实

2021/03/26

  1984年2月10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给江苏省厅、局级以上和原南京军区师以上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时回忆了新四军在1946年七战七捷的历史,并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赋予其新的内涵。 1985年5月8日,江苏省委党史工委,王强、卞庸中、孙海云三位新四军老同志,联名给江苏省原副省长管文蔚同志写信:“建议在七战七捷40周年之际,召开纪念大会,即开一个会,编一本书,树一个碑,建一个馆。”管文蔚同志批示:“这是个很好的建议,请省委批示。”

  同年5月15日,江苏省委办公会议上,进一步研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部署,决定在苏中七战七捷40周年之际,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在当年战役的指挥中心海安举行“七战七捷”40周年纪念大会;由省委会同南京军区编辑出版新四军丛书《苏中七战七捷》;树立—“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同时着手筹建一个纪念馆,并明确,以上活动由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具体筹备。

  为了建好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馆),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同志亲自登门,请全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齐康设计。

  1986年10月8日,原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在海安举行隆重的“七战七捷”40周年纪念大会和“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奠基仪式,南通市委书记朱剑主持,韩培信同志宣读了碑文:“一九四六年六月,……苏中战役之所以获得大捷,主要是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和参战军民同仇敌忾、勇猛顽强、以一当十、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之结果,军事指挥上的深谋远虑、机智灵活、英勇果断,亦是重要关键,战役的主要指挥员粟裕同志,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他和谭震林同志等,对战役作出的伟大贡献将永垂史册。”

  纪念碑于1988年5月17日落成并对外开放。南京军区、江苏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工委、省民政厅,南通市四套班子、南通军分区,扬州市委、市政府,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市党史工委、南通市民政局、南通市建筑设计院以及如皋、泰兴、江都、海安等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代表800余人,参加了活动。

  丰碑永驻,启迪人生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用建筑艺术语言再现了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非凡的指挥才能,经过45个日日夜夜的战斗,连打七仗,每仗皆捷,歼敌5.3万余人。主碑高27米,碑身造型为一把“刺刀”,直插云霄,钨金般锃亮,高耸挺拔,直指苍穹,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之势,碑身用古铜色天然花岗岩砌成,象征着当年新四军指战员驰骋苏中战场,浴血奋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每当夜幕降临,这把“刺刀”金光闪闪,光芒四射,照耀着苏中革命老区率先崛起,也让人们更加怀念那些为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们。727个字的碑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仲贞子书写,雕刻在弧形的花岗岩上,寓意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谱写了解放战争的新篇章;碑基四周有7个几何形的坑穴,寓意新四军指战员在7个战场上留下的足迹;主碑四周是凹凸不平的喷砂地段,意指新四军指战员走过的崎岖、曲折、坎坷的道路,也寓意战斗在河沟纵横、水网交错的里下河地区;级级升高的台阶,意指新四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碑前开阔地用中空形水泥方块铺成,天鹅绒草皮栽植其中,象征着苏中战役发生在广袤的苏中平原。围绕主碑四周筑有7道錾假石挡土墙,寓意新四军似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碑前两侧建有两只“祝酒杯”,意谓军民举杯同庆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九个大字,内镶黄金,由原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姬鹏飞亲笔题写。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是历史的丰碑,既有革命传统的精神,又有新的技巧和鲜明的个性,吸取了国内外优秀作品的成功的经验,使纪念性建筑升华为高尚的艺术作品。

  1988年5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视察时说: “纪念碑设计雄伟壮观,风格独特、内涵丰富。”

  1990年12月2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姬鹏飞视察时说:“纪念碑设计新颖、寓意深刻、很有气派、催人奋进。”

  1992年9月17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视察时说:“纪念碑构思创新、气势磅礴、所向无敌,是历史的再现。”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乳白色的碑墙衬托着古铜色的主碑,苍翠的龙柏又衬托着乳白色的碑墙,造型别具一格,形成一组精美的艺术建筑群。

  1988年5月,齐康教授撰写的七战七捷纪念碑论文,在日本世界建筑设计学术研讨会上荣获国际一等奖,1989年建筑设计荣获江苏省一等奖,1991年设计风格荣获全国优秀奖。七战七捷纪念碑先后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军区青年官兵传统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纪念碑有着时代的艺术创意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世界之最,称之为“天下第一刺刀”。

  红色经典,彪炳千秋

  1988年5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同志视察了刚刚落成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在休息室他指出:“纪念碑设计很雄伟,很壮观,但光有一个碑还不够,必须建一个馆,把苏中战役中的文物史料陈列起来,如毛泽东的电文……”

  1994年10月12日,由海安县委宣传部牵头,在海安宾馆组织人武部、史志工委、建委、文化局、国土局、民政局等单位领导参加,关于“筹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建馆是许多新四军老同志的共同心愿,也是苏中老区人民的强烈要求。

  1994年12月27日,关于筹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的请示报告,分别送交至南京军区、省委、省政府。

  根据韩培信同志的意见,江苏省委副书记顾浩同志于1996年8月16日指示:“续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配套工程——纪念馆一事,我已听南通市及海安县的同志汇报过,并已实地看过,确属必须之举,拟同意。”

  1997年4月,在韩培信书记的支持下,尚未施工的纪念馆争取了资金,征集到一大批珍贵文物、资料。

  1997年12月31日,南通市委、市政府再一次转呈了海安关于建馆的请示,陈焕友、郑斯林、顾浩等领导再次批示同意建馆,就这样,经过了三下四上的努力,前前后后的奔波,反反复复地争取,省计经委社发处,1998年3月5日批复,同意续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1998年12月28日,姬鹏飞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奠基发来贺信。

  1999年8月31日,顾浩副书记对于续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表示关心与支持并提出了抓紧时间,精心施工,保证质量,尽快建成的要求,称赞革命纪念场馆是弘扬光荣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能推动和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当听到纪念馆主体工程快要封顶时,顾浩副书记高兴地再一次强调,既要抓紧时间,争取早日建成,老同志等不得、拖不得,又要切实按图纸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了解到资金缺口是个问题时,留下了南通市和海安县的相关报告,表示会及时处理。

  在各方的支持下,纪念馆终于建成。建成后的纪念馆占地21000平方米,有碑、馆、国防园、大型人口广场、水幕、喷泉、雕像等组成。

  该馆由一层空间,7支步枪(对空鸣射)组成,馆内由门厅、展厅、书画厅、贵宾厅、长廊、休息大厅可供百人同时品茗赏景,能容纳200多人的多功能、声、光、电、高科技报告厅,可放影视片、学术交流、文艺演出等,展厅以战争时期的历史照片,丰厚的珍贵文物,极其重要的文献史料500多件,再现了苏中战役的光辉历程,同时也表现了苏中人民不忘先辈和先烈,开拓争新,再创辉煌的精神风貌。

  国防园陈列着不同时期我军使用的大炮、坦克、导弹、机枪各种武器,形象、直观地进行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碑、馆、园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组精美的艺术建筑群。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馆),必将永远激励苏中老区人民再创新辉煌,奋斗新时代。

  (陆大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