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7 作者:童善友
2020年12月21日是冬至节气,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传递爱与温暖,保证老人吃到饺子,河南省西华县奉母镇七里仓二村“村食堂”,提前1天就洗萝卜、剁肉,拌好了饺子馅儿。这天,“村食堂”院子里,大家有说有笑,围在大案板前,拿出了看家本领,分工协作,揉面、擀皮、包饺子,个个动作娴熟,包起饺子来麻利干练,不知不觉间,面前的盘子里就放满了饺子。这边包着饺子,另一边则开始烧水准备煮饺子。很快,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了,十多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饺子,分享着村集体给他们带来的幸福。
西华县奉母镇历史上曾被称作“夺母城”,世世代代传颂着李家兄弟二人争着赡养母亲的感人故事。现在尊老敬老爱老蔚然成风,被评为“河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
2019年以来,奉母镇在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共整合集体土地3800多亩,归集体经济合作社、全体农民所有。各村在土地种植中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除了为农民分了红利外,都有了积累。镇党委镇政府见到农村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瞎灯冷灶,吃饭不应时,这种不良生活容易让老人生病。决定开设“村食堂”,凡是能给村里干点公益事,均可到“村食堂”免费吃饭,开支由村里土地治理中收回的土地种粮收入作保障,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
镇里选试点村选中了七里仓二村。该村党支部书记何世圈说,七里仓二村有34位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有的根本不会做饭,吃饭饥一顿饱一顿。我要办好“村食堂”,解决他们吃饭难题,让他们享集体的福,延年益寿。两个月前,经过筹备,七里仓二村的“村食堂”建成,大锅饭开伙。食堂设在一家去世的五保户家里。村里将房子内外粉刷一遍,还买来了厨具、桌椅。做大锅饭的是村里的两名留守妇女。老人们凭票打饭,午饭是臊子面。老人每人端一碗,来到饭厅就餐。这里有村里装的电视,大家边聊天边吃饭边看电视,其乐融融。
镇党委书记陈鹏告诉笔者,今年七里仓二村经过对废地、坑塘地等治理后,通过种植,为村里带来了几十万元的收入,保障了村食堂的运营。
给老人做饭的宋玉勤告诉笔者,她过去在广东打工,也是给人家做大锅饭,会做菜馍、包子、蒸面条、饺子、炒菜等,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大锅饭一天三顿饭,她想着法做,早上馍菜汤,六点半开饭,中午面条或米饭,还有炒菜,晚上五点半开饭。她说,老人们操劳一辈子,休息吃饭时间和年轻人不一样,就要靠时,就要热乎。笔者看到,食堂里还配有消毒柜,老人吃过饭后,碗筷清洗放到里面消毒,像机关里的食堂一样干净。
“还是共产党好啊!”七里仓二村三组的73岁老人何世全边吃边告诉笔者。他孤身一人,给村里干保洁,一天能挣3个工分,1个工分吃一顿饭,一天三顿都在村食堂吃饭,天天准时吃个热乎饭,感觉很舒服,比在家里强。他说,过去一个人在家,吃饭冷热不靠时,感觉日子就是熬着过,现在老哥们能在一起吃饭,很开心。
“村里叫俺干啥,俺就干啥。”69岁的何广炎开心地说。他腿脚不灵便,拄着双拐,干不了体力活,就到村里转转。哪个地方不干净,他就招呼一声,让大伙打扫一下,有时还帮食堂买菜,一天能挣3个工分,顿顿吃在村食堂。他说,关键是村里把老人们的劲都调动起来了,让大家感觉村里就是自己的家,为村里干事就是为家里干事。
笔者在村里走访,看到七里仓二村的确很干净,街道都铺成了水泥路,房前屋后,路边水塘边,都是干干净净,还种上了花草,如城市街道一样靓丽。笔者看到,老人吃过饭,休息一会儿,又陆续走出门,到村头找活干,有的清理垃圾,有的平整路边,有的砌花园墙……何世圈告诉记者,老人们活动活动,不仅身体好了,吃饭也香了,更重要的是不再扎堆打牌打麻将了,给村里带来了新气象。
奉母镇党委书记陈鹏说,七里仓二村利用开办“村食堂”,解决了老人吃饭难问题,让老人享上了村集体的福。目前,全县正在研究全面推行奉母镇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经验和开设农村集“村食堂”,一个让老人享受集体幸福的经验,很快会在全县开花结果。
(西华县老促会 彭世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