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9 作者:童善友
四川省华蓥市华龙街道上坝桥村离该市主城区约3公里,幅员面积6.73平方公里,曾经是华蓥出了名的穷村、弱村,集体经济主要以资产资源出租为主,收入低、不稳定。
2019年以来,上坝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战斗堡垒作用,用好用活扶持政策、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破题走“产业发展型”集体经济路子,以实体经营蹚出群众致富新路,为集体经济发展探索了新的实践路径。
破题选产业,创新经营模式
上坝桥村既有紧邻华蓥城区的地缘优势,又有因华蓥山独特气候而盛产高质量农产品的天然优势,但集体经济却长期依靠收取资产资源租金和业主服务费获得收入,钱少且不可持续,自我保障能力不足、服务群众捉襟见肘。
今年上半年,上坝桥村争取到1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补助资金。但是如何用好扶持资金,选好产业项目,增强发展活力,“以钱生钱”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成了村党支部书记周尚菊心中时时挂记的急事、要事。
拿着这100万元扶持资金入股政府农投公司坐收利息、购买门市出租……这些收益比较稳定,但却不能有效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的想法被村两委和街道党工委相继否决。
一天,在街道开完会后,周尚菊同村文书到办事处外的路边摊吃冰粉,发现附近流动摊贩比较多,生意还不错,想到周边有医院、有学校、有小区,人流量较大,萌生了开馆子做实体的想法。
坝上人家餐馆外观
因为紧邻城区,上坝桥村和紧邻的柏木山村等几个行政村是华蓥市重要农产品种植基地,但由于农民自身产业不成规模、销售渠道相对狭窄。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农民群众的蔬菜、鸡蛋、畜禽等农产品面临滞销难题,开馆子将这些“土味儿”十足的绿色农产品利用起来、销售出去,既是一个好的卖点,又能帮助代销。因此,周尚菊坚信,开餐馆一定很有“搞头”。于是,村两委商定后,周尚菊将这个初步想法向街道党工委进行了汇报,得到支持。
“其实,我们选择做这个扶贫餐馆,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多方论证、深思熟虑的结果”,华龙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娇说,“开办扶贫餐馆,本身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进消费扶贫的具体举措,我们还有100万元的扶持资金作为本钱,同时,小馆子也是菜篮子,能帮助村上乃至整个华龙、整个华蓥搭建农副产品销售平台,有现实基础和条件。”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村两委抓紧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进组入户走访宣传,争取群众支持开办餐馆项目。同时,组织厨师团队到南充、资阳等地考察学习,丰富菜品、提高厨艺。经过紧张的筹备,7月15日,上坝桥村扶贫餐馆——“坝上人家”如期开业,餐馆营业面积230平方米,共16张餐桌,能够同时容纳100余人就餐。
经营有妙招,做大致富“蛋糕”
餐馆要盈利,内部管理至关重要,全部交给村干部,肯定不现实,一方面时间和精力不够,更重要的是没有餐饮管理经验。面对这个问题,村集体经济组织聘请了餐馆经理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对全体工作人员实行“底薪+提成”,把餐馆利益和个人收入捆绑起来,提高积极性、责任感。
独具农家特色的坝上人家餐馆内一角
餐馆厨房由厨师团队管理,负责提出食材采购使用计划,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进行询价监督,确保价位合理、质量过关,避免集体资金浪费。每月底,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街道纪工委对餐馆食材、设施设备使用情况和收支账目、菜品点菜率等进行总结盘点,防止食材积压浪费、设施设备破坏,强化收支监管,改良菜品提升服务水平。
“智能点餐+雪亮工程+账目上门”,让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运行。餐馆实行“智能点餐”管理,点餐、收银采用智能录入系统,自动生成经营数据,防止收入不入账。将餐馆监控系统联入村活动室“雪亮工程”显示屏,实时接受群众监督。每月初,将上月账目送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手中,主动接受监督,一开始就建好“明白账”“阳光账”。
坝上人家餐馆厨房内,厨师们在精心准备食材
餐馆主打“土味儿”十足的特色牌,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很多客人在我们这里用餐后,都觉得味道巴适、风味十足,可吃性很强”,周尚菊介绍说,“我们餐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蔬菜、家禽原汁原味,价格亲民合理,口味迎合大众,既留住了本地的回头客,又吸引住了外来游客。”同时,在街道党工委的帮助下,餐馆还争取到10余个企事业单位作为公务接待、加班用餐定点餐馆,保证了日常客源。
村民将农家鸡蛋交到坝上人家餐馆
“小馆子”也是“菜篮子”,餐馆所需的小家禽和时令蔬菜等食材首选从本地农户购买,同时还搭建了农副产品代销代购平台。通过组织各村(社区)干部作为代销员进行调查摸底,在各村(社区)建立农副产品品种、价格及存量台账,餐馆通过和各(社区)干部、种养大户建立的微信群发布购销需求,代销员按照先满足贫困群众、再考虑其他群众的原则,确定好采购的农副产品清单,按照约定时间在餐馆进行产品交付。这样既有效解决了农户市场贩卖的奔波之苦,也为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渠道,餐馆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菜篮子驿站”。
红利惠民生,全员共享成果
“我们发展集体经济,最主要的还是想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带来经济收入,促进民生事业改善,让党支部有钱和能力服务群众,最终实现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这个目标。”周尚菊介绍到。
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上坝桥村以服务群众、改善民生、带富增收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决定建立效益分配、红利再生、改善民生、创收激励四项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集体经济红利惠及全体成员,服务乡村治理。
经过盘点后,抽取40%的年收益设立“分红金”,全体成员民主决议收益“分红”办法,按量化份额分红到户,让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最直观的方式让群众感受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把集体经济收益的政治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最大化;建立红利再生机制,抽取30%的年收益设立再生“资本金”,用于再投入,推动“雪球”越滚越大,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防止坐吃山空。
抽取20%的年收益设立“民生改善金”,建立改善民生机制,实现公益有钱办。主要用于村级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修缮、扶贫帮困、红白喜事慰问、大学升学奖励等民生实事办理,以及针对环境卫生、精神面貌、社会公德等方面组织的文明创建活动的奖励,以民生实事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抽取10%的年收益设立“激励金”建立创收激励机制,制定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基本报酬和奖励报酬机制,定期对集体经济创收作出突出贡献者、管理人员给予奖励,调动大家干事创业热情。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我们可以说是实现了兴办实体发展集体经济的‘破题’开门红,照这样的经营趋势,预计餐馆年收益可达50万元,争取成为华蓥市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标杆。”周尚菊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周松林 李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