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1
4月29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老促会崔东彦一行莅临敦化,在敦化市老促会工作人员陪同下考察交流红色遗址开发建设工作。考察一行人先后对贤儒镇万家屯、革命烈士陵园、敦额“八一暴动”旧址、抗日救国军前敌司令部旧址、江源镇寒葱沟、寒葱岭伏击战场和抗联密营、东北抗联寒葱岭密营文化展览馆等处参观调研。
依行程路线顺序,考察一行人首先来到贤儒镇万家屯。
贤儒镇历史悠久,又名大荒沟,早在隋唐时期,东北粟末靺将族已定居此地,清初划为禁垦围场,至光绪初年,从山东、河北省等地居民陆续来此垦荒,1882年建治为敦化县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在南黄泥河子设警察署。1937年改保甲为村屯制,设南黄泥河子村公所。解放后1946年改为南黄泥河子区人民政府(四区)。1956年为贤儒乡。1958年为贤儒人民公社,驻地为南黄泥河子屯。同年驻地托至牡丹屯。1983年为贤儒乡人民政府。1984年12月改为贤儒镇。镇驻地牡丹村位于化县城南16公里,1934年日伪归屯时建,为南黄泥河警察署太平山甲辖,因位牡丹江北岸,故以江为名牡丹屯,“牡丹”为满语“穆丹”,意为弯曲之河。地处半山区,南高北低,最高峰为南部牡丹岭的牛心顶子,海拔为1115.6米,境内河流有牡丹江、黄泥河、大荒沟、三道荒沟于境南部和北部过境。流程65公里。境内有渤海古城遗址,“城山子山城”位于镇驻地北4公里处,城山子村东山上,保存完好,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首站地来到敦化市贤儒镇德胜村万家屯(原名东风屯),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是日伪“集团部落”。“集团部落”就是把百姓集中到一起居住、集中管理。周围设有围墙、铁蒺藜,墙外有深沟。人员出入登记。切断抗日队伍和百姓之间的联系。近几年通过陈翰章部分日记中发现这里发生过战斗,记述详实。过去史料没有记载。这次考察列为首选。依陈翰章日记记述,基本情况:1939年4月12日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军五师发动了对万家屯、黄泥河子(现敦化市贤儒镇南黄泥河子村)进行袭击。这次袭击战陈翰章师长攻打万家屯,侯国忠副师长攻打南黄泥河子警察署。这次袭击战总计攻击了三个部落。征收粮食十石,没收现金1200元。枪支14挺,弹药千余发,日籍技士2名杀死,俘虏290人为联军送给养。这次战斗利用准确的情报,兵分二路,各部队分工明确,在最艰苦的时期,取得一点战斗物资,这是极其的珍贵。考察一行人详细了解了这一带的地形地貌,以及这里的历史,万家屯名的起源与由来。万家屯是万茂森(1887一 1932)的老家,字荫清,辽宁省海城县人。民国初年迁居敦化城南万家屯,在万家屯附近及西沟(现敦化城西南一带)广有田产。二十年代,万茂森历任敦化县议会会员、吉林省财政厅咨议,在敦化城内创设农商钱号,任正经理,并被选举为敦化县商务会会长。1932年2月20日,“抗日救国军”攻打敦化城后,商会被日军查封,万茂森携家潜往吉林市郊黑牛圈,同年三月被捕,3月23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吉林市郊九龙口,时年46岁。
贤儒镇名来源于纪念解放战争中牺牲于此地的一位团长江贤如。1946年2月二旅奉命来敦化清剿土匪。在敦化南黄泥河区大荒屯围剿土匪的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6岁。除江贤如还有以下108名同志牺牲,在贤儒镇通往德胜村县公路南侧南山,建有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北部为牡丹江。解放战争中大荒屯战斗英勇献身的英烈而纪念塔。纪念塔后部,有吉东警备二旅五团团长江贤如烈士墓和在大荒屯战斗中牺牲的无名义勇军烈士墓。
敦额“八一暴动”旧址标在贤儒镇牡丹村北路口处。
“八一暴动”它的历史由来是1930年8月1日凌晨2时,敦、额两县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这一地区都是空前的。这场暴动,虽然因官府的镇压而失败了,但它却显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这次农民暴动,是在中国共产党延边党部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暴动的范围,包括当时的敦化、额穆两县,参加暴动的共有600多人。这次20名暴动队员袭击了驻在南黄泥河的县公安局第三分驻所。他们越过分驻所西围墙,向分驻所开枪射击,扔手榴弹,25名警察受了伤。战斗虽很激烈,但由于警察的猛烈反击,暴动队未能占领分驻所,只好撤退。是“八一暴动”南黄泥河旧址位于现贤儒镇区。由于战争、城市建设等原因原址已不复存在。
九一八事变后,贤儒镇一带是王德林抗日救国军在1932年间三次攻打敦化县城的军事驻地,这里战略位置重要,当年救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到过此地最多的一个地方,救国军的如王德林、吴义成、姚振山、于宪睿、时晓东(时学东)等,抗日联军如周保中、魏拯民、王德泰、陈翰章、金日成等。1932年3月21日,在敦化县南方的大荒沟,救国军与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三大队第四中队交战,击伤日军4名。抗日救国军前敌司令部旧址位于贤儒镇太平山村东南部,201国道旁,距敦化市区20公里处,原建筑已不存在。后人在原址对面、201国道旁立碑石以示纪念。1932年秋,吴义成带一支部队从安图向敦化挺进,进驻太平山屯,借当地大户冯占海庄院暂作前敌司令部。因当时日本关东军在敦化城内设重兵驻守,城外山深林密,日军尚未控制,所以救国军把前敌司令部设于太平山,准备待机袭击敦化城以歼灭日军。1932年9月2日救国军攻打敦化时,这里便是前敌指挥所。
1939年6月7日夜,东北抗联第二军东进部队袭击大荒沟(今贤儒)部落后,沿银洞子、大甸子、古洞河方向南下,对集团部落进行袭击,在征收一些给养物资后,又北进到西北岔北方833高地附近。6月8日,日军独立守备步兵第八大队助川大队长率领由松岛幸吉中尉任队长的第二中队,伪满军第二军管区郑镒上校指挥的第十团两个连,对活跃在敦化县西南部地区的抗联第二军第四师第十、十一团,第五师第十四团、第五军第二师第五团实施讨伐。联军于6月11日击毙日军助川大队长。
结束了对贤儒镇红色遗址考察之行,来到下了一站敦化江源镇寒葱沟村。
寒葱沟与寒葱岭是同属牡丹岭山系是长白山支脉,山上生长寒葱得名,是野生珍稀资源之一,被列入国家珍稀保护物种,清代是贡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枪声响起,寒葱岭区域又成为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战场,寒葱岭密营成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红色中心,寒葱沟伏击战、寒葱岭伏击战都在这一带。
1936年4月,发生了敦化寒葱沟的伏击战,具体地点就在寒葱岭岭顶北坡的寒葱沟村南侧一带展开,寒葱岭北坡为主要战场。
4月7日晚,东北抗联第二军所部第1师向寒葱沟移动,拂晓到达岭顶(寒葱岭),在北山坡大道两旁,分多部利用森林深沟障蔽作掩体潜伏,各部距离约30至50米。第3师两个团同时移至寒葱沟口,封锁沟口。4月8日上午9时30分,敌人尖兵六七十人,进至寒葱沟口附近搜索,并末发现我军踪迹。于是敌人日军在前,警察大队在后,沿曲折山道上山,往寒葱沟岭顶行进。正午12时,敌军完全进入我伏圈内,战斗打响。我军土地雷忽然沿大道同时爆炸,伏兵一齐开枪,十几分钟的工夫,尖兵全部被击毙,狼藉满道。敌军大乱,就地抵抗,边打边撤。封锁住沟口的联军3师两个团向在敌军后部的伪军猛烈射击。激战约1小时,伪军200余人除被打死10数人外,其余缴械投降。伪军将敌兵运输弹药给养军需品的民夫队300余人完全卡住,挡住了前部日军的退路。日军主力400余人,就地卧倒,组织抵抗。我军组织交叉火力,向敌人猛烈射击,冲锋队勇敢前进连续冲锋。激战至下午3时,我军两番冲锋与顽抗敌人肉搏,敌军死伤过半。敌军大势已去,残部向山下突围,又被我军3师部队一路截击。最后敌残部一百七八十名,冲出包围圈,向马号方向逃窜。
下午4时,战斗胜利结束。共击毙敌军250余人,伤50余人,被俘70名。伪军全部投降。缴获长枪500余支,轻机枪60挺,步兵炮4门,狙击炮6门,无线电通讯机2部,其他弹药粮食甚多。我军姜指导员、张连长以下26名阵亡,伤10余人。
寒葱沟战斗,据吉林省相关资料统计,是东北抗日联军时期在吉林省境内最大的一次伏击战。此战之后,敌军再不作加强大蒲柴河据点的打算,仅仅派了几名日本特务利用反动地主武装组织“自卫”。反动地主头子也耍两面手法.既敷衍敌军,也讨好抗联,使大蒲柴河在辽吉边区形成“中间题带”达两年之久。
1937年寒葱岭一带还发生一次伏击战。抗联老战士董崇斌与后来归顺敌人的马德全回忆了这次战斗。
1937年4月上旬,东北抗联第1路军第2军第4师(原2军1师)师兼政委周树东率警卫连与1团崔贤部3个连和6师9团马德全所部,根据杨木顶子会议精神,回师敦化、安图活动。当时,部队的武器装备很差,机关枪很少,为了搞到几架机枪,经研究决定,先到敦化县的牡丹岭的寒葱岭一带截车抢枪。寒葱岭地势险要复杂,又是交通要道,利于打伏击战。这一天队伍从抚松出发,路过三道砬子河、万里河(万良),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寒葱岭,很快联军就进入了埋伏阵地。整个白天过去了,也没见到敌人军车从这里路过,战士们很着急。傍晚,发现有二三十个自卫团押送发现七八辆牛马车出现在路上,发现敌情。战士们虽然一天没有吃饭,但一发现敌人的车,个个精神倍增,摩拳擦掌,再三请战。指挥部发出命令,立即出击,把敌人包围起来。高喊 “把枪放下!我们是抗日联军。”敌人当时就吓蒙了,看到四周都是黑洞洞的枪口,吓得急忙高喊:“别开枪,我们投降!”战士们冲上去发现车上没有军火,全是商品。虽然没有缴获到军火,战士们有点泄气。但是我军兵不血刃缴获了战利品,补充了给养,大家也很高兴。给养队被伏击的消息传到了敌人耳中,敦化的敌军立即向寒葱岭扑来,我军立即脱离战场,转移到安图县一带。
1939年夏天开始,为抵御敌人的疯狂讨伐,抗联第1路军第3方面军在安图、敦化地区频繁出击,打击袭扰日伪势力,不断鼓舞振奋东北满民众的抗日信心。9月的一天,第3方面军指挥陈翰章获取了敌人从敦化向大蒲柴河换防的情报,决定在寒葱岭设伏。9月24日,魏拯民陈翰章率三方面军主力和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第5军2师一部共计500余人,埋伏在公路两侧的856高地和977高地构成的隘口。午后2时,当日军乘9辆汽车进入伏击地域时,部队开火,寒葱岭伏击战打响。敌人拼死抵抗,抗联战士奋勇拼杀。敌我交战三个多小时,予以敌人毁灭性打击,寒葱岭伏击战取得重大胜利。此战击毙击伤日军松岛幸吉大尉以下敌军55名(日军),袭击汽车9辆,击毁汽车6辆,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步枪子弹等很多战利品。
抗联第5军第2师任德胜团长、张连长、时排长等14名指战员光荣牺牲,献血染红了寒葱岭的土地。
解放战争期间,寒葱岭作为进入敦化的南大门,是战略要冲。
1945年9月光复不久,敦化的社会秩序非常混乱,必须尽快组织一支部队维持治安。11月,敦化县工委成立,工委书记杨尚奎兼任敦化县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保安司令部的成立,对稳定敦化的社会局势、安定民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临时组建的八个大队成分复杂,领导权多数为日伪时期的军警宪特分子把持。由于时间仓促,收编后既没审查,也没整顿,党组织对这些武装力量基本没有掌控。同时,国民党加紧拉拢利诱,最后导致其中七个保安大队相继哗变。敦化县工委派到官地担任保安大队副大队长的沈凤山被扣押,大蒲柴河保安大队任副大队长李文章被杀害。
期间,匪首张永春、田永昌的部分匪队到马号对朝鲜族居民大肆抢掠后返回寒葱沟屯,将抢来的大米分给叛匪。1946年旧历2月,张永春匪队在吉东警备2旅5团部队的强大攻击下,被迫投降我军,被警备二旅收编,收编后张永春的炮手队仍然滞留在大蒲柴河狩猎。张永春虽然当上了二旅守卫营营长,于1946年5月又策动19人第2次叛变。又被镇压,张永春等人逃跑至太平山时趁我军不备,突然袭击我军一个排,使其全部缴械。我军得到消息后,持续追击张永春匪部,在寒葱岭和敌人遭遇发生战斗,战斗约一小时,张永春匪队被击溃,往桦甸方向逃窜。张永春匪部先后几次与我军对垒,失败后率残部逃到吉林加入国民党长白军,1946年9月国民党长白军在永吉县石头河被我军击溃。至此,张永春匪部烟消云散,张永春漏网四处藏匿后被人民政府抓捕。1948年7月20日匪首张永春在敦化县被人民政府枪决。
目前,东北抗联密营文化展览馆和密营展区由吉林省敦化市林业局寒葱岭林场经营维护。位置于敦化市西南沿201国道45公里处。在州老促会、敦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寒葱岭林场长期精心筹划下,东北抗联寒葱岭密营文化展览馆建成并日趋完善,该馆以寒葱岭密营遗址为依托,充分利用寒葱岭红叶谷这一优美景点,集老区红色旅游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一体,现已成为吉林省国防教育基地、延边州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敦化市国防教育基地。展馆共分为五个部分。展出以寒葱岭密营挖掘的抗联遗物等为主的展品3000余件。敦化市档案局为了丰富展馆内容,送来了许多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展馆内容分为《东北沦陷、奋起抗战》 《组建联军、共赴国难》 《血洒白山、英魂长存》 《侵华史料、铁证如山》 《密营遗址、民族记忆》 五个部分,全面、真实、系统地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情景再现了东北抗联将士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
长白山森林民俗文化展览馆共展出民间民俗老物件近四千件套,该馆系统介绍了革命老区改革开放前后长白山林区资源、采运方式、营林防火、文化生活、多种经营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旧社会经过无数先烈浴血奋战,美丽的寒葱岭回到了人民手中,今天,寒葱岭人艰苦创业奋斗不息,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光阴似箭岁月荏苒,经历了资源枯竭和经营危机的阵痛,寒葱岭的林业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保护抚育并举绿水青山常在,依托红色历史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硝烟散尽如画江山依旧,寒葱岭千沟万壑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
逶迤绵长的红松林是红色的长城,寒葱岭人埋头苦干传承红色信仰。
考查组通过实地调研交流,崔东彦感叹,在长期的革命斗争,敦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革命及相关遗址。这些遗址是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符号,是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记录着敦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是鲜活的党史和革命史教科书,是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重要场所。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先辈遗留下的宝贵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做好革命遗址的守护人、传承人,将丰富灿烂的革命历史文化发扬光大。此行受益匪浅,回去以后要借鉴敦化红色遗址开发建设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把珲春的红色阵地建设好,打响老区红色品牌,助推老区经济发展。
(敦化市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