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汪曾祺与京剧《沙家浜》

2021/09/02 作者:吴方良

  “芦荡火种,鱼水情深”—沙家浜,这个诞生在江苏常熟烟波浩渺的阳澄湖畔,一个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传奇革命根据地。1957年建军30周年前夕,为了歌颂和纪念当年新四军伤病员依靠人民群众养伤,坚持敌后抗战的历史,当时的伤病员之一,曾任新四军18旅旅长的刘飞将军在莫干山疗养地抱病口述,由夫人朱一、秘书高松记录整理,写成了长篇回忆录《火种》。同年曾任新华社随军记者、在淮海战役战场采访过刘飞的军旅作家崔左夫历经二个月采访,根据沙家浜这段历史写出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1960年11月,上海沪剧团经过根据上述两篇文章内容并深入到一七五团、常熟农村采访和体验生活,创作演出了从36个伤病员在阳澄湖人民呵护下得到生存、发展和壮大这一史实中中提炼出来的沪剧《芦荡火种》。

  《芦荡火种》在上海甫一上演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剧本又进行了3次修改,修改后的《芦荡火种》成为当时上海沪剧团建团历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上座率最高的一个剧目。

  1963年冬,北京京剧团接到上级发来的沪剧剧本《芦荡火种》,并奉命改编为现代京剧,此剧本即为后来享誉中外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北京京剧团接到沪剧《芦荡火种》剧本后迅速组成以汪曾祺为主要执笔者上午创作小组。从此以后一段很长的时间,汪曾祺的命运随着现代京剧起伏沉落,这个时段是汪老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汪曾祺在谈起《沙家浜》这个戏时,他最得意的是《智斗》和《授计》两场。

  《智斗》那场戏,当刁德一抓住阿庆嫂说的“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阴险地提出: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祥?这时阿庆嫂即不露声色,她唱道: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祥不周祥?

  这一段西皮流水“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是传统京剧中少见的。一般西皮流水是七字一句,汪曾祺却要用五言,他觉得这样才能烘托气氛。一般来说五个字不好安腔,当时负责唱腔设计的李慕良先生还是把这段五言唱词的音乐设计出来了,而且很有特色。这段唱词的核心是“人一走,茶就凉”,汪曾祺说没有这一句,前面的唱词全都是数字堆砌的,是废话,等于零。“人一走,茶就凉”是汪曾祺琢磨出来的,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后来这句话广为流传,他颇为高兴,他曾经听到一次周总理在布置工作时最后加了一句,可不要“人一走,茶就凉”呀。一个人一辈子写的东西,有几句能够传下去,确实也值得高兴。

  这段唱词既准确地表现了阿庆嫂作为茶馆老板娘的职业特点,又软中带硬地把刁德一的敲打不客气地顶了回去,顶了一个脆,连刁德一自己听了也不得不佩服阿庆嫂说起话来滴水不漏。戏演到这里,每次都是全场欢声雷动,掌声不息。这是在赞扬剧中人阿庆嫂的机警,也是在赞扬剧作家的巧妙构思。对这段堪称现代京剧经典的唱词,汪曾祺谦虚地说,这不是在玩数字游戏,其实这是他一个人的大胆的创作。京剧唱词很少有像这样的“五言句”,写得如此精巧,则是汪曾祺古典文学功底的一个自然喷发。后来汪曾祺道出其中的秘密,告诉人们,这段唱词是从苏东坡《汲江煎茶》“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脱化出来的。可贵之处在作者脱化得自然、贴切,几乎痕迹可寻。

  《授计》中阿庆嫂有一句词“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京剧中一般很少有这样抒情式的唱词,后面连唱三个“怎么办”,将阿庆嫂对新四军伤病员的关切之情层层递进,也是他的创造。在这次改编中,汪曾祺还是想将人物写得普通一点,没有什么“高大全”的概念,像这个唱段的最后几句原来是这样的:“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事到期间好为难,党啊,你给我智慧,你给我勇敢,你帮助我战胜顽敌渡难关。”尽管有些拔高,但毕竟还描述了阿庆嫂在紧要关头的焦急与无助的心情,是比较切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状况的。待以后在《沙家浜》的定稿中,这几句唱词改成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事到期间好为难。”这时,她耳旁仿佛响起了《东方红》乐曲,信心倍增地思道:“毛主席,有你的教导,有群众的智慧,我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

  在《芦荡火种》从沪剧改编为京剧期间,得到了毛主席的关怀和指示,汪曾祺一直认为,毛主席的这些指示是最高明的艺术见解,对改好《沙家浜》起了重要的指示作用、汪曾祺清楚地记得,毛主席前后对《沙家浜》的批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沙家浜》中要鲜明地突出新四军战士的音乐形象,要加强军民关系。

  二是原沪剧《芦荡火种》的结尾是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化妆成吹鼓手、轿夫,搞出其不意的袭击。最初改编为京剧时也是这样处理的,毛主席认为,这样一来结尾成了闹剧,全剧就成为风格不同的两截子了。应该改成新四军正面打进去。他说:“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强调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戏的结尾要打进去。”

  三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毛主席在看了京剧《芦荡火种》之后,不乏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毛主席明确批示要改剧名。他说:“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汪曾祺是将《芦荡火种》改编为《沙家浜》的主要执笔者。《沙家浜》艺术魅力至今不衰。剧中隐含于政治意识形态之中的民族趣味和意识有关。如果说郭建光是一种政治符号,那阿庆嫂就同时是政治符号(党的地下交通员)和民间符号(江南小镇的茶馆老板)。胡传魁也是如此,其政治符号是“忠义救国军”司令,民间符号则是从前戏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逗人发笑的草莽英雄。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具有吸引力的不是前者(政治身份),而是后者(民间身份)。汪曾祺预言,经过历史检验,能够传下去的是《智斗》,事实上,《智斗》是全场戏中最受欢迎的一场戏。当年京剧《沙家浜》在北京公演,那“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和“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等唱词风靡大小街巷。

  还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汪曾祺就十分自信,他认为《沙家浜》这场戏肯定能传下去。理由很简单,这戏有生活,有人物,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京剧《沙家浜》公演已过去50多年了,如今的老区沙家浜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沙家浜人继承和发扬老区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不息,创造和取得了三业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的辉煌业绩。沙家浜镇是“沙家浜”故事的发生地。该镇十分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红色书籍32部,保护革命遗址16处,建成了沙家浜革命纪念馆,投资开辟了沙家浜风景区。风景区已获评了“国家级5A景区”的殊荣,建成了国家湿地公园,现在的沙家浜景区已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8年接待游客232万人。景区内京剧《沙家浜》样板戏《智斗》等选段每天演出4场,几乎场场爆满,每场演出结束时,游客总是拍手称好。

  附:

  汪曾祺简历

  1920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1925年至1932年在县立第五小学读书;

  1932年至1935年在县初级中学读书;

  1935年后分别在江阴南菁中学、淮安中学等读高中;

  1939年至1944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

  1945年至1948年分别在昆明中国建设中学、上海民办致远中学、北平历史博物馆工作;

  1949年参加“四野”南下团,后在武汉第二女子中学当副教导主任;

  1950年调北京任北京文联《北京文艺》编辑;

  1954年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艺》编辑;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农研所劳动;

  1961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辑;

  1997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