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4
灵宝革命老区朱阳镇,位于陕豫两省、卢灵罗三县交际处,巍峨秀隽的小秦岭南麓,清流碧透的弘农涧河发源于此。朱阳镇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便于我党开展边界斗争。朱阳老区人民,与人民军队并肩战斗,先后创建了鄂豫陕、豫鄂陕、豫陕鄂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军民鱼水情深,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红色英雄赞歌。
1、红色烟火崖
1936年10月11日,师长陈先瑞、政委李隆贵率领的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从卢氏经下河、秦池、大村,在美山村消灭了拦阻红军前进的保安团“黑衣队”,分两路会合于烟火崖。朱阳保安团向红军发起进攻,敌我双方在烟火崖村鱼奋沟口展开激烈战斗。红军战士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英勇杀敌,打垮了朱阳保安团。红军在烟火崖期间,为村民担水、劈柴,吃住从不打扰老百姓,烟火崖村民被军纪严明、作风优良的红军队伍所感动,许多村民主动为红军带路、送水、送饭,救护伤病员,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听说红军回来了,乡亲们热情地把自家的饭菜端出来送给红军吃。战士们一再谢绝,乡亲们执意相让。吃完饭,红军一一付了钱:一碗汤一个铜子,一碟菜一个铜子,连一个牛心柿子也给了一个铜子。红军战士秋毫无犯的严明军纪,让村民们赞不绝口。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发动灵宝战役,企图进犯西安。烟火崖村民配合抗战部队在“五里墩台”制高点至鱼奋沟口沿山脊开挖5里长的战壕工事,筑起了日军难以逾越的抗日防线,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1946年10月15日,豫鄂陕第四军分区发起了“透山战斗”、烟火崖成为主战场,烟火崖村民协同七团战士,同仇敌忾,打垮了国民党陕州独立旅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取得了战斗的全面胜利。
红色烟火崖,历经战火洗礼,成为革命红色教育基地。而今,朱阳老区人民先后修建了红色广场、炮台遗址、红军树和红军路革命遗址,教育后人们,缅怀革命先辈们的光辉历程,重走红军路,吃红军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2、 王有子的红军情
两岔河村双驮岭住着一户人家,名叫王有子,家里仅有两间茅草屋。1936年9月的一天早上,从岭下面上来六个当兵的,一色的灰军装,头戴着八角帽。当天下午,这几个人就返了回来,不同的是六个人剩下了四个人。他们对王有子说要在这里住几天。王有子就想到了屋后两百米处石崖下的那个石窑,附近还有一间茅草屋,那是他每年看庄稼赶山猪的地方,容得下三、四个人住。
这几个当兵的住在石窑里,虽说很隐蔽,但还是让王有子为他们担惊受怕,每天都要为他们送去吃的、喝的。第三天晚上,王有子照例去给这几个当兵的送饭。不同以往的是,这次他们把他叫到了石窑里,问长问短地拉家长,特别是那位年龄稍大一点的兵,面貌和蔼可亲,说了很多感谢之类的话。最后,给王有子掏了六块银元,说是饭钱。还给了他一个小红布本本,说是留个念想。
王有子不识字,不知道这个红布本本是做啥用的,只有把它收了起来。几个当兵的这一举动很让王有子感动,他大着胆儿问:“你们该不是红军吧?”当官的说:“我们是红军,是专门打土豪、分田地,为穷苦人谋利益的军队。”当官的说了好些话,王有子还不太能懂,但他认准了一个理:红军是好兵,是老百姓的兵。
几个红军住在双驮岭的事让洛南县陈耳乡的保安队知道了,派人抓走了王有子,对他进行残酷的折磨。问他说:“接近红军,收留红军,为红军办事都是要犯杀头之罪的,这些你不明白吗?”王有子说:“我明白,这几个红军待我好,我就对他们好?”
王有子曾给红军带过路,送过信,协助红军抓过陈耳保中队长闫学贤,还把6名红军伤员藏在自家院后的石洞中,给予百般照顾。反动分子对他恨之入骨,伺机进行报复。1936年10月下旬的一天,国民党陈耳保中队副队长张仓子带人将王有子抓走,施以酷刑,用鞭子抽,用烙铁烙,准备将其处死。两岔河村附近的大批村民联合起来,为王有子作保。张仓子等人怕触犯众怒,只好将他放了,但罚了王有子一笔钱,并抢走他家所有的粮食和牛羊,致使他倾家荡产。
后来,保安团派人装走了他家的粮食,拉走了牛羊。红军是怎样对待他的,这些保安团又是怎样对待他的,王有子心里明镜似的,他天天都在盼着共产党来,红军来。
王有子将那个红布本本拿给一位亲戚看,那位亲戚说那是红二十五军一位红军首长的临时证件本,上面还盖着红二十五军的大印呢。还说:“这东西你可要保存好,千万别让国民党保安团的人发现了,他们会因此杀了你的。”王有子从此视这个红本本为珍宝,让妻子刘淑英把它藏在箱子最底层的衣物里。
解放后,双驮岭王有子收留红军的事在临近的老百姓中传为美谈。1970年,年近古稀的王有子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政府民政部门从物质和经济上照顾他。
伟大来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王有子就是我们心中的平凡英雄。
3、冒险照顾红军伤员
1935年10月16日,红七十四师在卢氏县苏维埃赤卫军游击队的配合下,向灵宝县朱阳镇的下河、秦池、大村、黑山、美山、朱阳、石坡湾、蒲阵沟、犁牛河一带深山区进发。在下河村的铁匠驮建立了红色游击区。
红军途径大村,将两名伤势严重的伤员托付给大村村贫苦农民刘永福、李月婷夫妇照料。两名红军伤员,一名20岁,叫胡振清;一名19岁(姓名不详)。平时刘永福、李月婷夫妇视两个伤员如亲生儿子,洗伤换药,烧饭端茶,关怀备至。为了确保两个伤员的安全,刘永福夫妇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在窑里的炕头挖了个深10余米的地洞,上边用木板盖着,以防敌人来时好让伤员躲进去。为了给伤员增加营养,让伤口愈合快些,刘永福老俩口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想方设法给伤员做些好吃的。在他们的精心护理下,两个伤员的伤情迅速好转,只用了十多天,就痊愈归队。归队之时,李月婷特意为红军伤员洗净了衣服,准备了干粮,还设法做了些好吃的。在护送伤员归队时,唯恐他们路不熟,遇上白匪盘查,刘永福假装赶集,翻山越岭,亲自护送他们闯过了豫陕边境民团的关卡,使两名红军伤员安全回到了陕西洛南县黄家村红军驻地。
大村村民刘永福、李月婷夫妇照顾红军伤员的革命事迹,彰显了老区人民对红军和人民子弟兵的鱼水深情,令人可歌可泣。
4、 犁牛河巧济穷人
1936年10月20日下午,红军来到犁牛河村一举捣毁了街上有名的“三兴宫“、”德胜昌”、“德玉昌”3个商行,扣押了3个商行的掌柜周立同、周金海、郭甲盈,没收了商行的财物、铜钱。红军战士边调查了解情况边动员穷苦农民团结起来,同地主恶霸进行斗争。
当日晚上,红军宿营犁牛河村。次日上午,红军在犁牛河村召开了群众大会,并将没收财主的银元铜钱分给当地穷苦百姓,但很多村民不敢要。晚上,红军从原路返回灵口山区。
22日早上,人们发现村子中间的小河里、大路边有很多银元和铜钱,男女老少都争着抢着去拾。过后人们才慢慢明白,原来这些银元铜钱都是红军战士故意撒在那里接济穷人的。
红军把银元撒在河水中,其目的是巧妙接济穷苦老百姓。红军战士的一番举动,这说明红军心里始终总装着老百姓,党领导的红军队伍,就是为全天下老百姓谋利益,谋幸福的。
5、采药人冒险救红军战士
王景云是犁牛河村的采药人。
1936年10月,朱阳民间医生王景云和犁牛河中脉村村民黄新云,路过窑子村时,发现几个地痞流氓正在毒打一个受伤掉队的红军小战士,他俩愤然上前阻拦,并将小战士解救出来,收留在王景云家里养伤。
伤好后,王景云吩咐妻子给小战士做了身夹衣服,然后提筐背着镢头,装扮成挖药人,巧妙地将小战士护送回红军部队。
6、红军小战士杨百顺
1936年10月14日,红军夜宿老虎沟村时,把16岁的小战士杨百顺留在一户姓杨的人家养伤.
杨家人把小战士当作亲生儿子样对待,给他换上山里人的衣服,又托关系报上户口,并求医问药为他疗伤。在杨家人的细心照料下,杨百顺的伤口慢慢痊愈。他和杨家人等啊等,等着红军来接他。他多次寻找大部队无果后,最终落户老虎沟村。
解放后,杨百顺带头打土豪、分田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历任老虎沟初级社社长、高级社副社长、村党支部书记等职,1966年病故。
7、“红嫂”的故事
麻林河村有两位红嫂的故事,在朱阳革命老区家喻户晓。
1946年,熊松柏等与主力部队失散的官兵和伤员,根据上级安排,在朱阳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在麻林河中岭和范家岭,有两位可敬的红嫂。她们没有进过学堂,但以乡下人的朴实,默默无闻地为革命作贡献。两位红嫂名叫李梅花和黄梅枝,除了营长熊松柏外,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她俩为“嫂子”。
为开辟根据地,熊松柏等人奉命从洛南县东撤,在小川沟中岭落脚,李梅花把游击队迎接到家中居住。李梅花个子高,她能说会道、为人诚实。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她觉得游击队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于是动员丈夫张西诚参加了游击队。张西诚后来入了党,他与李梅花一起努力,在石坡湾又发展了两名党员。熊松柏等人白天出没于群山之中打游击,李梅花就照顾战士们的衣食住行;夜晚,她为游击队站岗放哨。有时候,她秘密潜入敌保安队经常活动的地方,为游击队送情报。神出鬼没、时隐时现的游击队令国民党十分苦恼,开始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在农历腊月二十四的晚上,“剿共队”将麻林河、蒲阵沟一带的房屋几乎全部烧光。为掩护游击队转移,李梅花说服家人,卖掉了田地,把家里的玉米和棉花全部给了游击队。她积极动员做保长的三叔张瑞林为游击队捐献银两、筹集枪弹,与丈夫分两批掩护游击队秘密转移。张西诚后来参加了解放军,李梅花留在家中,继续过着普通的农家妇女生活。
另一位红嫂名叫黄梅枝,她居住在范家岭。她中等个子,心直口快,行动十分麻利。为躲避国民党的围剿,在李梅花的带领下,熊松柏等八人秘密转移到范家岭黄梅枝家中。自此,黄梅枝家里成了游击队的秘密交通站。黄梅枝家在范家岭是个独居户,远离村庄,居高临下,偏僻幽静,是个容易隐蔽的地方。她公爹刘振仓正直善良、好客豪爽,他们除了为游击队站岗放哨,还提供食宿。黄梅枝的丈夫刘北娃是个保安队员,在妻子的引导下,他虽然身在保安队却为游击队提供情报。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黄梅枝让丈夫无事时不要回家,让孩子们白天在院门前玩耍,若有陌生人来访,就及时回家报告。黄梅枝家有10多亩地、五六头耕牛,粮食充足,解决了游击队吃饭的难题。但是吃水比较麻烦,她每天要到很远的沟底去挑水。。有一天,黄梅枝看见熊松柏的裤子被树枝挂得破破烂烂,就用煮好的棉粗布为他做了一条新裤子。小夏和刘敏是两位年轻的女战士,与红嫂黄梅枝一起为游击队做饭、缝补衣服。年轻俊秀的刘敏能文能武,双手打枪,双手写字,还会绣花做针线活。她特意为黄梅枝绣了两个红肚兜。这两个红肚兜,解放后被当地文物馆收藏。
在两位红嫂的帮助下,游击队熬过了最为艰苦的时期。 解放后,两位红嫂一直生活在农村。任何时候,她们都没有向当地政府申请特殊照顾。上世纪80年代,两位红嫂先后离世。在麻林河畔,远眺云雾缭绕的中岭和范家岭,李梅花和黄梅枝两位红嫂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
8、 英雄熊松柏
在灵宝市朱阳镇,广为流传着英雄“熊营长”的传奇故事。熊松柏,人称“熊营长”, 作战勇敢,智勇双全,枪法百发百中,在卢灵洛地区是个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
“熊营长”是河南信阳县人,1932年,参加赤卫队,任班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五师侦察排长、连指导员和连长等职务。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中原突围,担任连长。1946年9月担任中原军区第四军分区独立营长,在卢灵洛两省交界处开展活动,打击敌人,为大部队筹粮筹款。1947年2月,四分区主力北撤山西,熊松柏任卢灵洛工委书记,继续领导失散和掉队的同志在朱阳山区坚持斗争。他一生坎坷,但始终没有动摇党的信仰,为朱阳山区乃至豫西地区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46年8月,熊松柏被任命为四分区七团独立营营长。主要在卢灵洛边界活动,为主力部队筹粮筹款。有一次,据可靠情报,听说朱阳秦池村公所要给敌人送一批棉衣。他立即制定了“夜劫棉衣”行动计划。他带领营里部分战士和一挺机枪,因提前得知敌人正在村公所打麻将,于是他们摸黑来到村公所,熊营长凭借着英勇果敢,顺利劫获一批棉衣,既为主力部队补充过冬给养,也震慑了朱阳秦池地方顽固武装。
1947年春节,军分区首长让熊松柏带领一支精悍的小分队,每人配带手枪,去侦察西安向我进攻之敌情。由于大雪封山,军情紧迫,在卢氏桐树沟忽然被敌人包围,经过战斗,深夜清查,只剩下8名战士,然后又转移朱阳蒲阵沟花木营山洞里。于1947年2月,他得知主力部队已经过黄河转移到山西。这时同志们情绪低落,战士们都觉得自己像没娘的孩子。于是熊营长认真思考,于2月中旬的一天,在朱阳黑山村的山头上,熊松柏主持召开会议,进行协商讨论。有的同志们建议把武器藏起来,就地隐蔽,等主力部队回来;有的说打过黄河,追赶主力部队。而熊营长坚定地说:“我们要把失散同志组织起来,建立根据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坚持游击斗争,迎接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在黑山会议上,成立了临时卢灵洛工作委员会,工委由熊松柏、祝铭、余裕华、刘敏4位同志组成,熊松柏任工委书记,他们制定的斗争策略是:“隐蔽自己,保存实力,动员群众,相机发展。”
黑山会议成为卢灵洛革命斗争的转折点。熊松柏营长带领卢灵洛工委,坚持敌后游击斗争,积极开展工作,像一把钢刀插在敌人的心脏上,令敌人寝食不安。他通过教育,争取朱阳镇十二保保长张瑞林等开明进步人士暗中支持革命工作,一方面避实击虚,灵活打击敌人。黑山会议之后,熊松柏领导的游击小分队,在小川沟南岭的范家岭,建立了灵宝支部,在蒲阵沟当地群众的配合下,打击了顽固势力十一保保长杨发春,先后吸收张西城、潘胖娃、唐瀛洲、冯雨涝等一批革命意志坚定的同志入党。在范家岭独居户“红嫂”李梅花、党员张西城夫妇的掩护下,熊营长他们昼伏夜出,在崇山峻岭,在茂密的树林间进行革命活动,神出鬼没,时隐时现,躲过了国民党“剿共队”的多次坚壁清野,迫使敌人无计可施。
英雄熊松柏在党的领导下,坚定理想和信念,他们在朱阳山区壮大了革命队伍,保存了党的革命实力,在群众心中扎了根发了芽,于是,红色英雄“熊营长” 的革命传奇故事,在卢灵洛地区到处传扬。
9、透山战斗显神威
1946年9月,胡宗南调来大批军队,对豫鄂陕边区进行大规模“清剿”,妄想把新开创的根据地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了取得反“清剿”的胜利,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和敌人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
在反“清剿”的斗争中,比较大的一次战斗,是在灵宝县西南的透山战斗。透山山寨驻着国民党从陕州调去的一个独立旅,全是俄式武器装备,还有一个山炮团。四分区主力部队隐蔽在寨子南面的大山背后,派侦察连和警卫连去砸敌人的两个营部,结果敌人的一旅两个团全部被引诱出笼,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山上山下一齐开火,当敌人反击时,一下子被四分区主力部队击溃了两个团。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毙伤敌团长2人,俘敌160多人,缴获一批物资,还有山炮一门。
透山战斗的胜利,体现了我军英勇果敢,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反围剿斗争取得了较大的胜利,在豫鄂陕边区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地方武装的嚣张气焰。
10,张云烈士视死如归
1947年8月22日夜至23日晨,陈谢兵团强渡黄河,腰斩陇海,兵临灵宝县城,9月12日灵宝城宣布解放,9月13日朱阳镇首次获得解放,1947年10月下旬,国民党六十四师从卢灵关入朱阳,发生了朱阳庙沟渠阻击战、朱阳区政府保卫战、董家埝胡庄遭遇战、莲花寨陷落、血染透山垣等战斗。
最残忍的是朱阳区副区长张云在梁家庄发动群众时,被保安团抓住,匪徒们把他五花大绑拉到朱阳街后清里庙西南角,绑在大柏树上严刑拷打,张云正气凌然,怒斥群匪。并开膛破肚挖出他的心肝,做了晚上的下酒菜,又把他的头颅割下来,用铁丝穿过双耳,吊在朱阳街桥东的大柳树上。
张云烈士虽然英勇就义了,但他的信仰如磐,视死如归精神,值得人们敬仰,是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辜负广大青少年胸怀祖国,奋发有为,以饱满激情,书写新时代青春答卷。
11、 红色卢灵关
卢灵关,又名辘轳关、辘岭关,南临佛山,北依河南第一高峰老鸦岔,位于灵宝市朱阳镇老虎沟村西陕豫交界处的大关岭上,也是西弘农涧河的发源地。
卢灵关建于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据清光绪二年(1876年)《灵宝县志》记载:县南180里至辘轳关,抵陕西洛南县界。明尚书许论《辘轳关》诗曰:“山路崎岖类如井,车难方轨马难行。一夫据守能坚壁,群寇何由得进兵。”可见卢灵关是战略要地,因此在灵宝有“北函谷、南辘轳”之说。
卢灵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朱阳镇佛山境内,曾是李自成屯兵之处。明朝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之后,李自成把此地作为大本营,出朱阳、攻灵宝、占阌乡、破潼关都在此发兵。公元1638年,李自成在潼关南塬大战中惨败,从朱阳卢灵关进入商洛休整,打造刀枪,储藏粮草,秣马厉兵,留下闯王试剑石、饮马槽等遗址。从此,朱阳镇的藏马峪、枪马峪就因此而得名。
卢灵关是红七十四师在豫西的游击区,曾洒满许多先烈的鲜血。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以后,1935年9月上旬,中共豫陕、鄂陕两特委合并为中共鄂豫陕特委。10月6日,在特委的领导下,由红二十五军留下的300名红军骨干和特委游击队共700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十四师。师长陈先瑞领导的红七十四师在豫西活动的区域主要在卢氏西南山一带和灵宝朱阳、卢灵关等地,并建立由农会组成和苏维埃政权。红军从卢氏木桐沟来到朱阳山区的下河、秦池等地,打垮了秦池的地方保安团后,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红军曾在卢灵关与敌人周旋,迂回四个来回,绕了几个大圈子,最终巧妙脱险。
据向导讲,由于风雨侵蚀,解放后,卢灵关只剩下两堵即将坍塌的土墙,托起一根腐朽的粗壮横木。后来,由于拓宽公路,连旧关的一砖一瓦也很难看见了。追寻历史留下的足迹,透过历史的风雨,满怀崇敬的心情,缅怀卢灵关的辉煌历程,在卢灵关旧址上驻足,我仿佛听见当年的鼓角争鸣与枪炮之声,仿佛望见古道边的刀戈剑戟与硝烟征尘。
今天,卢灵关依旧是陕豫两省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站在当年的古关古道上,亲身体会“双脚踏两省”愉悦情怀,眺望河南苍茫如海的橡树岭,吮吸陕西连绵起伏的马尾松林送来的淡淡清香,心中感慨万千。古道两旁山势险峻、壁立千仞、古木参天,好一派气势雄浑的场景。远处的崇山峻岭绵延不绝,犹如一幅绚丽灿烂、浓墨重彩的立体山水画卷,悬挂于广阔高远的天地之间,令人如痴如醉。
据向导讲,在大关岭旧关址的路旁边,将重建新的卢灵关遗址,使其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焕发出更加的魅力。
12、朱阳保卫战
红色五月,鲜花怒放。我们沿着弘农涧河河畔,踏着当年抗战将士们在朱阳奋勇抗击日寇的足迹,在贾村贾峪口,在庄里铁佛寺,在卢子垣香炉沟,在陕豫交界处的红色卢灵关,追寻朱阳保卫战的历史记忆,缅怀英雄的丰功伟绩,心灵无不为之震撼不已。
透过战争留下的痕迹,我惊奇地发现,无论在灵宝会战,无论朱阳保卫战,抗战爱国将领戴慕真将军,率领国民党第16军109师,与朱阳军民一道浴血奋战,构筑钢铁长城,抵御日寇,保卫朱阳,保卫灵宝, 立下了令人难以磨灭的历史功绩。
据贾峪村年仅79岁的张向贤老人讲,戴慕真将军率领109师,从老灵宝县城,沿着弘农涧河至陕豫交界处朱阳镇老虎沟村的构筑三道军事防线。第一道从灵宝县城到虢略镇;第二道从虢略镇至朱阳街;第三道从朱阳街至卢灵关。在采访的途中,我们发现在匣里村柴家坡,朱阳烟火崖,在小河村小学对面的山坡上,发现当年的109师三二五团、三二六团修筑的碉堡、简易公工事旧址。据当地的老辈人讲,109师的将士们,与朱阳青壮年劳力齐心协力,星夜在高地上挖战壕,修工事,筑碉堡,有力地抵御了日军的进犯,彰显了军民鱼水深情。
一九四四年五月,戴慕真将军任109师少将师长,于危难之际奉命投入灵宝战役。当时,灵宝参战的国民党军,共约10万人,统由第三十四集团军司令李延年指挥,隶属蒋鼎文的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领导。戴将军的109师,集结朱阳镇及其以东地区,求敌侧背而攻击之于朱阳镇至卢灵关。109师除了一个团守备朱阳鎮,主力在周家山、五亩、盘龙、宋区、朱阳的匣里、庄里、老虎沟村的卢灵关一带高地,分別昼夜加強工事,重点对南各道路封锁。109师部率三二六团,移驻虢略鎮以以西东村附近地区,严督第三二五团加紧构筑周家山至卢子垣莲花洞一带高地工事及朱阳街据点工事。
6月8日三時,敌人约五百余人,乘第一营在五亩宋区激战时,经五亩街,一部分向周家山佯攻,其主力部队来到朱阳匣里,与我第四连激战,随之西向香炉沟进攻,该连长杨青川,派一班向敌人搜索,由于黑夜地形复杂,未发现敌主力。9日,106师部戴将军派第三二六团向卢灵关搜索,另派预备队于郭家沟一带与阳平镇附近的第三师取得联系,阻敌北进。戴将军固守在娘娘山上指挥,主力部队在五亩盘龙,为确保将敌封锁于朱阳镇之卢灵关之间,推进一部分部队于朱阳的梁家庄的崔家山、桂家岭、香炉沟、刘家山之线,对南搜索警戒。6月10日,日军另外一支约四、五百人,连日向我朱阳镇、虢略镇主阵地猛攻;并分三路从五亩桂花、雕家崖、刘家茵,突然逃窜到朱阳匣里、贾村等村杀人抢掠,然后分别从朱阳贾村峪、匣里的骆驼项,庄里的铁佛寺、卢子垣香炉沟北进,由于军部上司作梗,全师三个团中的三二五、三二七两个团被调开执行别的任务,说要另派援军却又迟迟接应不上,仅靠一个三二六团的兵力要把守长达六十数多公里的战线,实在犯难,导致阳平、阌乡县城突然间相继失守。戴慕真亲自率领的109师主力立即东返,联合39师,浴血奋战,当地民众齐心协力,迅速收复失地。从13日至17日,先后收复阌乡、函谷关、灵宝城、虢略镇等军事重镇,最终取得灵宝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朱阳保卫战后,戴慕真将军是成为一位备受争议的将军。他曾参加著名的忻口会战,左臂负伤。于1944年6月因在豫西灵宝会战朱阳保卫战中,戴将军和3名团长以“作战不力”被收监问罪,其中有一名师长和下属三名团长被处决,他自己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对于灵宝会战朱阳保卫战这次羁难的蒙冤集体事件中,戴将军曾愤慨地说:"上司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国民党派系矛盾,内部倾轧,他做了牺牲品。109师在朱阳至卢灵关构筑的军事防线,如铜墙铁壁,坚不可摧,虽然在军部故意调其部队致使阌乡县城失守,但是,军民紧密团结,构筑防线,严防死守,阻挡了日军未能进入朱阳街以西的大部分地区,未能突破卢灵关进入陕西洛南县,对全国抗战做出了一定意义的突出贡献。
13、松明火把
夜幕降临,华灯初放,漫步于城市五彩缤纷的灯海之中,忽然想起了故乡的松明火把。
我的故乡在灵宝朱阳镇石坡湾村,坐落于伏牛山脚下,距弘农涧河的源头很近,地处卢(氏)灵(宝)洛(南)三县交接处,素有“一脚跨三县”之美称。巍峨的群山,绵延数百里生长着国家珍稀树种白皮松树,放眼望去,四季苍翠,郁郁苍苍,挺立于悬崖、巨石之上,颇有俊秀伟岸之风骨。若是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远远就能看见金灿灿的松脂油,山风拂来,缕缕松香沁人心脾。如果在雨天野外生火做饭,或夜间赶路,便顺手从白皮松的树根上,或者从松节上,劈下来一小块松脂油做成松明火把,然后用火柴点燃,立刻便有彤红的火焰在眼前跳跃,照亮周围一大片地方。因此,家乡人亲切地把白皮松树称为“光明树”。
从我记事起,松明火把就是家乡人日常生活中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时,家乡没有电灯和手电筒,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以松明火把来照明,老远就能闻到松脂油燃烧的气味。小时候,我们上学也用松明火把,到了学校,一个个被烟雾熏成“黑脸小包公”了。此时,必须洗完脸才敢进教室,否则就会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尤其是和大人们去外村看电影,或者去文峪沟口看戏、开大会,人人都手持松明火把,路上川流不息,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火龙在蜿蜒游动,场面很壮观。
松明火把是革命的火把。1933年7月,陈先瑞等率领红七十四师来到家乡,领导朱阳人民坚持鄂豫陕根据地斗争,他们从卢氏木桐沟来到朱阳山区的石坡湾、蒲陈沟等地,开辟新的战线。后来,为躲避地方保安武装的围追堵截,红军战士们手持松明火把,深夜行军,翻越石坡湾的锦屏山、大寨岭、羊角崖,来到陕西洛南县的上寺店村。卢灵洛工委在该村的山神庙里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的会议,最终,他们取道犁牛河,经商洛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在那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松明火把为卢灵洛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松明火把也是传播文明的希望火炬,因为家乡人自古就崇尚教育。我三伯经常说,解放后,朴实勤劳的山区人民饱受没有文化之苦,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很高,上至六七十岁老人,下至几岁的顽皮孩童,一到晚上,就放下劳动工具,手举松明火把,纷纷到黄沟口后街的学校去上夜校,当时也叫“铁民校”。纯朴的家乡人识字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就连我那上了岁数的三奶和二娘,也能流利地背诵《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老三篇”。家乡人还以《松明火把》为题,编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和戏词,歌颂家乡人在松明火把的照耀下,积极学习文化知识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曾一度在豫西地区广泛流传。后来,还拍成纪录影片《石坡湾》,在全国各地放映。我们村已故老干部刘振祥曾作为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陈毅等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至今,他家里还保存着当时他与首长们的合影。
每当我看见燃烧的松明火把,就想起已经离我远去的三伯。他曾当过教师,还当过乡干部和大队会计,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拉一手好板胡,有着一副好嗓子。那时,一吃罢晚饭,我就和小伙伴们跑到三伯家,在松明火把的照耀下,屋子里热闹非凡。三伯拉着板胡,印盒伯拉着二胡,新社哥敲锣打鼓 ,唱着《绣金匾》《南泥湾》等歌曲,有时还唱蒲剧、豫剧等戏曲。三伯他们悠扬的歌声,袅袅地在山村的夜空里飘荡。这些儿时的往事,已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在当今,电灯和手电筒等现代化工具早已取代了松明火把,家乡人的生活更是今非昔比。但是,无论今后我置身于何方,故乡的松明火把都将在我心中熠熠闪耀,照亮我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冯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