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 浏览量: 作者:汉阴县老促会 李泉森 来源:中国老区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汉阴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济建设中悄然崛起,成绩斐然。在富硒农产品生产、陕南风光旅游、新工业材料加工等三大资源综合产出中,破茧而出,且发展势头迅猛、前景广阔。多项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奖励和扶持,汉阴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性布局的考量。
革命老区汉阴县红色文化历史、红色人文资源厚重,革命战斗遗址遍布汉阴八个镇六十四个村。红色历史故事流传百年,脍炙人口,敬党爱党忠于党的汉阴老区革命精神已经成为汉阴人民对党忠诚的标杆。
汉阴县辖各镇立足自身的特点,发扬革命老区精神,按照汉阴县委、县政府建设锦绣汉阴、人文汉阴、幸福汉阴的发展蓝图,利用国家百年重大发现的凤堰古梯田农耕移民文化、陕南旖旎自然风光的山水民俗文化、中国工农红军陕南抗日第一军在汉阴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建设苏区的红色文化,建成了国家第一座全天候开放的自然生态农业博物馆——AAAA凤堰景区、龙冈公园、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双河口古镇、双乳千亩荷塘、花遇湾牡丹园、三沈纪念馆、沈氏家训展览馆、县城古文庙、明代古城墙、文峰古塔等文化旅游产业,沈启贤、杨弃两位将军故居修复工作日臻完备,双河口红色文化广场建成已投入使用。汉阴县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稳步推进山水汉阴农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仅2024年“五一”黄金周,汉阴以上各旅游景点接待游客最高峰日达万人,农旅产业提效,经济增收明显,社会反响强烈。
因此,革命老区汉阴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汉阴农旅产业中展示红色汉阴人文资源、唱响汉阴革命老区精神,是有效提升汉阴陕南旅游品牌、提高红色汉阴政治站位的有效措施。
一、红色汉阴文化的积淀和汉阴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革命老区红色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历史在陕南革命老区县中的地位是独特的、革命英烈人物是最多的、汉阴人民为革命付出的牺牲是最厚重的。
红色汉阴历史文化的沿革
1919年“五四”反帝反封建新文化运动中,汉阴籍学者沈尹默三兄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导播者、旗手。汉阴籍北京大学青年学生陈兆枢是抗议游行冲在最前面、受伤被北洋政府抓捕的三十一名学生之一,南开大学预科班汉阴籍学子陈紫书(陈兆枢之弟),同校友们声援北京学运,寄回家乡汉阴高小《新青年》进步刊物,汉阴高小师生采取游行示威、静坐、绝食声援全国新文化运动,抵制日货。
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党员汉阴青年张铭谟随同‘铁军’叶挺部北伐至武昌,在执行党的秘密任务中被捕,坚贞不屈,惨遭杀害。
1928年,陕西省立高中汉阴籍学生尹剑鱼(鑑如),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以杨虎城将军妻子谢葆贞同学的名义掩护,随西北军行营做党的地下工作。
1937年,陕西省第七师范学校(安康师范)师生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成立抗日民族先锋队组织,汉阴县旅居陕西省第七中学(安康中学)、陕西省第七师范学校同学组织同乡会,加入‘民先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陈世维等七名同学在学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汉阴,组织汉阴民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组建中共汉阴支部,策划并实施了和平解放汉阴的重大活动。
1938年7月,汉阴籍青年杨咏周(杨启,开国将军)、吴明洋(牺牲抗日战场)、吴明慧(建国后首任西安铁路局党委书记)等人,受安康地下党派遣前往延安,投身革命事业。
川陕革命根据地和汉阴苏区的建立
1931年春,王维舟领导的川北红军游击队追缴陕南巨匪王三春,其中一个连在汉阴汉阴南部山区鳌头乡、午马乡驻扎,发动农民钟国宝、胡宝玉、柯玉录等人成立农民赤卫队,建立鳌头乡、午马乡中华苏维埃政府,领导汉阴南区工农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革命斗争。此后,历经四川大军阀刘湘的多年围剿,扑不灭的革命火种遗址延续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抗战时期。
鄂豫陕汉阴北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某部组建红七十四师,成立中国共产党陕东南特委,领导部队进入汉阴北区发动群众,抗捐抗税,以汉阴铁佛、安康大河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迂回穿插汉阴北部全境,开展武装革命斗争,同国民党十四师肖楚之部、汉阴县民团李道庚、地方武装张安江部、柳春亭部,多次交战,曾赠送汉阴陕南抗日第一军枪200支,龙头银票2000元,扶持汉阴这支革命武装。
陕南抗日第一军汉阴双河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35年冬,汉阴青年罗少伟(副师长,新疆剿匪牺牲)、王展、张子新脱离国民党陕西绥靖警二旅,逃回家乡汉阴县,在汉阴北部山区建立武装力量。
同年12月底,汉阴青年何继周(何振亚,开国少将)率领陕西绥靖警二旅一个连的战士武装起义,成立陕南游击队,回到汉阴北山双河口一带打游击。
1936年春,汉阴青年沈继禹(沈启贤,开国少将)率领陕西绥靖警二旅一个排战士武装起义。返回汉阴,此后,沈继禹、罗少伟率部与何继周汇合,成立陕南游击纵队,以汉阴为中心,在陕南开展武装革命斗争。
1936年8月13日,陕南游击纵队接受中国共产党陕西北特支改编为“陕南抗日第一军”,在秦岭南麓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和革命武装斗争。
1937年2月初,陕南抗日第一军接到红七十四师通讯班送达的陕北中央红军总部命令,部队更名为“南路抗日联军第一军”北出秦岭,接受新的军事任务。同年八月,南路抗日联军第一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警卫团。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警卫团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警卫营,开赴抗日前线。
从陕南抗日第一军汉阴籍的热血青年中,走出了三位开国少将、十一位开国授勋大校以及六十四位授勋校官,八十一位党政优秀工作者。
二、红色汉阴革命老区文化资源研发利用的成就
中共汉阴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红色汉阴历史资源的研发、搜集、整理、出版发行工作。
红色汉阴历史文化资源的研发成就
1984年,汉阴县委组织成立汉阴县党史研究室,抽调四百余人,深入全县革命老区村组,走访调研,派出工作人员分赴全国各地,走访收集革命英模信息资料、遗物史证。汇编成红色汉阴约一百八十万字的珍贵历史资料。
1987年,陕西省党史研究室根据这些历史资料汇编成陕西省党史资料之(七)《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一书(该书2024年再此修订印刷)。
汉阴县政协文史委先后出版了《何振亚将军》、《沈启贤将军》、《杨弃将军》、《罗少伟烈士》等红色汉阴专著。
汉阴本土作家先后出版了红色汉阴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裸河》、《铁血汉阴》以及连环画《光辉的历程》。
2017年,汉阴县老促会编写了内部刊物《红色的记忆》,2021年,公开出版发行了《汉阴县革命老区发展史》、2023年出版了《汉阴县红色人物谱》。
2023年,汉阴县文广局收集整理成册《红色汉阴革命老区故事》。
中国老区网站、陕西省革命老区建设网站也先后公开发表过红色汉阴的征文、革命历史故事、论文多篇。
红色汉阴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成果
2008年,汉阴县完成《汉阴县三沈纪念馆》建设,对外开放。
2009年,汉阴县人民政府在汉阴龙冈公园建成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纪念碑。
2015年,汉阴县人民武装部建成《汉阴军事》展厅。
2021年,汉阴县委在汉阴县涧池小学建成《汉阴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室》。
2021年,革命老区双乳镇着手开始抢修沈启贤将军故居。
2021年,革命老区蒲溪镇杨氏家族修复杨弃将军故居,易名‘四知堂’,对外开放。此后,蒲溪镇政府重新设计规划,恢复将军故居并实施将军故居布展工作。
2022年,革命老区双河口镇建成双河口红色文化广场。
2023年,汉阴县老促会在全县濒临灭绝的24处红色革命遗址立碑明志。在汉阴初级中学校园内建成《汉阴县和平解放纪念亭》
三、红色汉阴革命老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汉阴县委县政府曾多次召开宣传、文旅广电等多个部门专题会议,成立过‘挖掘红色汉阴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革命老区汉阴特色的农旅文化精品旅游景区、景点、线路’组织机构,强调“文化是旅游灵魂”的建设性理念,要求把县域内突出展示红色汉阴的重要遗址、场馆有机连线,期望“人文汉阴”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潜力与农旅产业无缝衔接,但是,在过去十几年境内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部分农旅景区的综合开发中,汉阴红色历史人文资源的整体综合利用率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主管部门宣传部门对建设开发红色汉阴文化历史资源的系统性认知,缺乏知识性、理论性、建设性的深入研究,缺少沟通,没有站在统一的平台上指挥和协调,形成会前不做功课,会中人云亦云,会后执行不力,导致资源开发凌乱,建设工作缓慢,出现错误后,一群‘南郭先生’互相推诿,甚至文过饰非,最后不了了之。
文化旅游部门在农旅资源综合开发规划设计中缺乏对红色汉阴历史人文资源全局性、系统性的研究、考量和认识,没有严格组织讨论文化资源空间利用综合的学术性问题,缺乏系统、全方位的布局洞察力和审美观,不主动调查研究,部门之间工作中各自为阵,自以为是,其结果‘与其昏昏,使人昭昭’造成了建设场馆的格局不符合规范要求,最终只能束之高阁。
建设主体部门对开发建设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缺乏历史文化的全方位考量,过度依赖建设设计部门凭空想象的设计方案,没有形成旅游景区自然山水资源和多种特色文化资源相互包溶、相辅互补的和谐共存中,致使文化资源相互衔接错位或者直接流失,浪费了资源。
文化领域对‘人文汉阴’缺乏整体、全面、系统的认识,对红色汉阴的革命‘老区精神’缺乏深入综合性、全局性的研究,没有从思想上辩知红色文化给革命老区人民群众思想建设、精神建设的指导作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到红色汉阴文化魅力的高度,缺乏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革命老区汉阴精神的内涵和动力的认识,导致产生已经开发出的旅游景区、景点“人文汉阴”相互融合的特色文化资源流失。
四、把红色汉阴人文资源有机融入“人文汉阴”体系
把红色汉阴人文资源有机融入“人文汉阴”体系,昭示革命老区汉阴精神,赋予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动力、拓宽农、旅、红资源融合开发的建设力度。
近些年来,汉阴县委县政府在中省市各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社会环境和谐,政治生态稳定,经济势头迅猛,特别是在富硒农产品生产、陕南风光旅游、新型工业材料加工等三大资源综合主导产业中抓住了区位优势,农旅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应用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面对红色汉阴的发展成就和历史机遇,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展示红色汉阴历史人文资源,唱响汉阴革命老区精神,拓展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是历史赋予汉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特有人文空间。
红色汉阴是“人文汉阴”近代历史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汉阴’曾经是是汉阴人民创造历史的辉煌和骄傲,红色汉阴也是‘人文汉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汉阴已经开发或者正在建设的农旅研发项目中,秦岭南麓的山水田园风光赋予了汉阴自然的美,农耕文化是自然美的风景,它属于人文汉阴文化中原生态域区山水自然文化。
汉阴先民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耕读传家、凝练出的宗教、家训文化,是修身、齐家、治国、规范家族子弟行为的封建教育文化,是人文汉阴社会修养道德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又是人文汉阴历史文化的内蕴。
三沈文化是‘人文汉阴’成就最显著的标杆,是彰显汉阴文化历史悠久、文化造诣深厚、文化积淀厚重,是人文汉阴产出的智慧结晶。
红色人文汉阴的历史,是在中国历史巨变的年代,汉阴孕育了红色的革命种子,诞生了红色革命的生产力诞生,是助力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史的一部分,它是丰富‘人文汉阴’动力系统文化涵养的最高境界,它展示出这块土地上新文化思想替代封建传统人文精神与时俱进的革命性、时代性,它所展现的是新文化‘人文汉阴’开出的璀璨精神之花和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文汉阴’的家国情怀。
因此,在汉阴农旅结合的产业发展中,形成‘人文汉阴’的多重文化元素科学融合、立体存在、相交辉映、相互补给应该在同一个景区景点、展示‘人文汉阴’区间完美熔合。
拓宽乡村振兴农旅产业文化资源多方位开发的力度
用红色文化妆点这块土地革命英烈血染的土地,赓续红色血脉,以红色基因康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精励来者图强。在尊重旅游观瞻格局、尊重历史人文特色、不影响景区整体文化板块合理建设的前提下,科学的在景区内融入中国近代革命红色汉阴的人文故事、植入红色汉阴文化元素,是为农旅产业开发锦上添花的举措。
在革命老区镇已建成的文化广场中,凝练本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在不损害广场用途、不破坏广场整体文化结构的前提下,增加植入革命老区标志性的红色文化符号,以壮特色。
漩涡镇的梓中、鳌头等地,当年曾经是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在漩窝镇的文化广场融入红四方面军建设中华苏维埃午马乡、鳌头乡政府、组织成立农会、开展土地革命的地标设施,彰显这块英雄土地的红色魅力。
铁佛寺镇曾经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活动频繁的区域,铜钱村至今传颂着红军战士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在铁佛寺镇文化广场植入红二十五军开展武装斗争的文化元素,让历史告诉未来。
北部山区双河口镇的最北端和周边多个县接壤,既是明代以后汉阴出长安的盐茶古道驿站,也是陕南抗日第一军开展游击战争的革命根据地,境内历史文化遗迹与红色文化元素共存,旅游资源极为丰厚,需要在开发突出历史文化古镇的建设中,融入红色汉阴‘陕南抗日第一军’的历史人文标识,利用当年的红色文化遗址,适量复制当年红色文化遗迹,设置双河口老街至双河口红色文化广场路段‘红军路’的红色文化建设特色,把红色文化广场和红色文化古镇用红色文化元素连接起来,相互补充,共同讲述当年的红色文化故事。
建议正在建设的汉阴城区广场中竖立一座囊括红色汉阴革命历史文化的综合性人文汉阴标识,让新时代鉴证历史,让英雄激励来者。
五、在乡村振兴、农旅结合产业发展中,建设红色汉阴革命老区汉阴精神的动力系统工程
移民农耕文化产出的汉阴凤堰古梯田,被列为世界水利灌溉文化遗产,是汉阴精神;近代汉阴学者、青年在大革命时期勇敢站立涛头,不畏生死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反抗封建暴政,站在民族、国家利益的前沿,用血肉组建陕南抗日第一军、他们忠于党、坚定信念,为革命前赴后继、勇于牺牲,是汉阴精神;当代汉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了无往而不胜的辉煌业绩。爱党爱国爱人民,也是汉阴精神。
展示‘敬党爱党忠于党’的红色汉阴革命老区精神,最能昭示近代汉阴历史发展过程、最具当代人文汉阴特色的政治文化。从汉阴的近代革命史、社会发展史、建设创业史中探求取胜的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财富,凝练红色汉阴革命老区的精神主题,既是人文汉阴的历史魅力,也是建设幸福汉阴的精神动力。
编辑:赵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