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推进五常市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建议

2022/05/23  浏览量:   作者:赵杰 王景斌 张雪峰  来源:中国老区网

近日,黑龙江省五常市老促会本着“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的目的,开展了“谋振兴、促发展、村屯行”调研活动,深入老区村、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抗联基地等实地考察,研究分析五常市四个老区乡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际情况,并形成粗浅的工作建议,仅供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工作决策时参考。

一、五常市四个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面临诸多机遇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扶持政策更加明晰。一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文件提出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提出分阶段任务目标,是为了我们一步一步往前干,便于推进和实施。二是省字头、县字头”的项目,要向革命老区倾斜,特别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高的项目在革命老区“安家”。这不仅能为革命老区“造血”,增加老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也为革命老区劳动力转移、扩大就近就业提供支撑和保证。三是省和哈尔滨支持老区发展力度不断加大,仅2021年省老促会就为我市雅臣中学捐献20余万元体育器材;哈尔滨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确保了哈市革命老区发展项目和公益事业顺利推进。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一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老区生活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全市四个老区乡镇460户846人全部脱贫,沙河子镇蛤拉河子省级贫困村脱贫,为全市四个老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二是镇村基础设施改善前所未有。老区村饮水、交通、电力、信息等全面进步,电网、电信、宽带覆盖所有村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保障。三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国家涉农资金投入逐年加大,老区村农业机械化基本普及,科技化、水利化逐年提高,现代农业已具雏形。耕作精度显著提高,人工成本大为降低,农业稳产高产成为常态。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经营机制更加优化。适应现代农业需要,老区各类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较快,活力大增。全市四个老区乡镇现已成立起43个家庭农场、87个农民合作社。通过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形式实现了规模经营,有效提高了机械化、良种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渠道更加宽广。随着信息网络。数字技术、物流体系等支撑手段日益进步,乡村生态、居住、文化等功能不断发掘。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产业、新业态此生彼长,田园综合体等新载体不断涌现,使老区乡村振兴呈多元化、融合化发展趋势。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经验更加丰富。一是组织架构基本成熟。多年乡村治理形成的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架构,特别是派驻第一书记,村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等措施,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集体经济收入有所增加。四个老区乡镇通过对“三资”的管理力度加强,使一些老区村集体资产得到有效的掌控,为村集体增加了可观的收入。沙河子镇仅对新增耕地承包费收取一项每年都超过400万元;向阳镇收取新增耕地承包费每年都超过300万元。三是乡风文明得到释放。以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比家风、晒家训、做好人、评星户等活动行之有效,培养了新一代新农民的新风尚。

二、五常市四个革命老区涌现出各具特色先进典型

四个老区乡镇资源禀赋不同,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子各有千秋。从调研的老区村情况看,异彩纷呈,发展势头强劲,探索出了以下六种不同特色的振兴发展之路。

(一)依托资源,走产业振兴之路。老区村围绕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寻求乡村振兴突破口,初步形成了以产业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子。四个老区乡镇都是五常水稻盛产区,共有年加工量超1000吨以上的稻米加工企业48家,季节性安排500多人就业,仅此一项四个老区农民年可增收1000万元。四个老区乡镇都依托山区、半山区气候优势,打造了中草药特色种植,沙河子镇福太村探索了灵芝种植,向阳镇三好村的平贝种植超过300亩,沙河子镇石头河子村的五味子种植超过100亩;四个老区地栽木耳已发展到5000万袋,年可收益5000万元。

(二)打造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五常的51个老区村注重品牌意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名品,走特色发展之路。沙河子镇双龙村根据当地气候,常年积温状况,在水稻种植上大力推广通粘系列品种种植,打出了“五常糯米”品牌,产品在北上广及云贵川等大城市非常受欢迎,种植效益与五常稻花香不相上下。冲河镇、沙河子镇的甜粘玉米已经形成规模,并且摆上北、上、广等大型超市的货架。小山子镇山地西瓜、沙河子镇的冷水鱼,冲河、沙河子镇的林蛙养殖都已形成了规模,并小有名气。

(三)过腹增值,走畜牧兴村之路。老区很多村依托当地优势,走出了过腹增值、牧业兴村的路子。冲河镇旭日村和沙河子镇福太村、石头河子村都利用山区空气好、无污染、林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黄牛养殖,三个村有27户养殖户,每户养殖都在50头以上,每户年纯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向阳镇齐船口村和沙河子镇磨盘山村都兴办了养鸡场,每户养殖都在10000只以上,年存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沙河子镇的石头河子村和向阳镇的电力村都兴办养猪场,每户年销售都在500头以上,年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

(四)重视人才,走能人引领之路。调研发现,凡是乡村振兴显著的村都有能人带动的身影。向阳镇建国村小河里屯王子明在外地创业打拼成功之后,返乡回村投资100万元兴办“小河里岛水稻合作社”,冬季围绕当地地貌资源优势,建立雪上游乐园,为当地和周边村屯居民提供冬季游玩场所。向阳镇三中村“佳诺米业有限公司”,是市直机关干部杨春和退休后返乡兴办的企业,企业加工生产的糯米和糯米面粉,深受北、上、广等大超市欢迎,年可获利都在200万元以上,并为当地30多位农民提供了季节性工作,使每位农民年可增收都在2万元以上。

(五)整治环境,走宜业宜居之路。调研所到老区村屯都是面貌一新,宜业宜居。沙河子镇13个村52个自然屯中,现已有38个自然屯内巷路改造成白色路面;全镇5908户居民住宅砖瓦化率已达到98%以上;全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6%以上;仅福太、三人班、大柜三个村9个自然屯改厕就达到1492户。四个老区乡镇所在地,在改造硬化道路的同时,安装了路灯,植上了行道树,组建了保洁队,保障常年干净整洁。

(六)弘扬抗联精神,走红色农旅之路。近几年,五常市对抗联遗址遗迹挖掘,保护和利用成效显著,老区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势头看好。沙河子镇双龙村是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路营的根据地和战斗牺牲的地方,2012年新时代退伍士兵李志强自筹资金100万元,开发建设了“英雄山庄”,广泛搜集抗联当年一些生活用品,复制抗联生活起居木屋,建立了打靶射击的仿真基地,为哈师大等高校提供了采风和扩大中小学、机关干部及一些远道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了重走抗联路、重温抗联史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游客都超过10000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三、五常市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全市老区乡村振兴虽然基础较好、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此次调研看主要问题:一是产业不强与农民持续增收的矛盾。四个老区乡镇全部处于五常市东南部的山区、半山区,信息闭塞、产业规模小,产品无特色,或虽有特色但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农民卖的仍是“原子号”或粗加工产品,这是老区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空巢户与建设美丽乡村的矛盾。据调研了解老区村常住人口最多仅占户籍人口的50%左右,很多地方走出去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沙河子镇历母山村户籍人口是169户452人,现在常年在家务农的农户是59户165人,闲置的房屋30处;向阳镇永明村户籍人口是340户1114人,现在常年在家务农的是12户28人,闲置房屋是26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需求的矛盾。乡村道路修建、环境整治、垃圾处理等农村社会事业都需要大量投入,而有些村集体经济很薄弱,有的村集体资源管理不规范,承包地确权后溢出的耕地没有管理到位,致使村集体收入减少,甚至没有收入,导致部分村级债务包袱沉重。小山子镇共有10个村,仅有2个村有存款,8个村有债务,债务最多的高达700万元。四是人才匮乏与乡村治理的矛盾。目前五常的51个老区村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已经离乡,乡村振兴面临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

我们在调研中感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在范围、时间、目标和任务上都有很大不同。在范围上,脱贫攻坚仅限于贫困村和贫困户,乡村振兴则涉及全部县乡村和农户;在时间上脱贫攻坚是攻坚战,乡村振兴是持久战,需要更长远的规划设计,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在目标上,脱贫攻坚指标具体,乡村振兴较为宏观,涉及“三农”方方面面,比脱贫攻坚更加艰巨。要以《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为指导,紧密结合革命老区的工作和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实行党委政府牵头,各成员单位参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分时段、分项目、分任务制定出各自的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工作办法,有方向、有目标、有作为、有成效的推进工作。为此,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立足区域化协调发展,着力破解乡村产业不强的瓶颈制约问题。把乡村产业振兴纳入市域经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在中心镇安排项目,乡村负责特色原料基地,负责一村一品的专业经营,形成以企代村、企村联盟的产业格局,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城乡全面融合的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建议选择有担当的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建立股份合作机制,探索试点,将生产基地建成企业第一车间,这样不仅可减轻企业集中采购原料的负担,农民入股后还可以到企业就业变身工人,获得延长产业链加工增值,实现企农双赢。

(二)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积极破解“空巢户”闲置资源利用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今后若干年农村人口还会持续减少,因为自然规律所在,老人终将逝去,儿童将外出读书就业,多数不可能再回到村里。未来留下来的必将是那些经营能力强大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管理与技术人员。为此,建议在村庄科学规划基础上,尽快积极稳妥的推进村屯撤并,尽快把村屯规划和撤并纳入市委市政府和各个老区乡镇党委政府重要日程,研究制定好进城农户承包地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复垦和耕地指标利用问题,走活撤并这盘棋,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尽力破解乡村振兴发展不均衡问题。脱贫攻坚时对省级贫困村扶持力度比较大,如沙河子镇蛤拉河子村是省级贫困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该村在修建村委会、屯内巷路硬化、专项扶贫款共得到省、市扶持资金超过1000万元,现在已远远超越非贫困村的富裕水平,而那些接近贫困的边缘村反而落后于贫困村。为此,建议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对那些处于贫困和非贫困边缘的乡村有个界定并给予应有的关注,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防止差距进一步拉大。特别是那些不是贫困村的老区村,干部群众期盼能得到向扶持贫困村那样的关怀与支持。

(四)完善革命老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化解滞约老区人民生产生活障碍。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和老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中,重点补齐四个方面的短板。一是交通短板。要在现有交通设施基础上,加快老区乡镇道路硬化进度。要打通断头路、循环路,建设旅游路、物流路、致富路。二是教育短板。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要从五常全域办教育的高度进行布局,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布局,全域布局,形成优势互补、重点突出、功能完备,作用均衡的五常老区教育资源。逐步打破老区教育壁垒,形成区域大教育格局。要逐步将优势资源,公共资源向五常四个革命老区倾斜,让四个革命老区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城市孩子的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发挥教育在五常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卫生短板。要在现有基础上,站在革命老区卫生整体角度。分析优势劣势,明确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与建设,发挥卫生资源放大效应。既要立足发挥好各自的卫生资源优势,又要考虑革命老区卫生的布局,让五常四个革命老区的群众不出乡镇就能享受最好的卫生服务。四是公共文化短板。革命老区的文化建设要随着老区乡村振兴发展而发展和建设,要加大革命老区的文化产业、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力度。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中,要着力解决好文化建设短板问题,特别是革命老区文化站建设,村组文化名人名品的保护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加大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破解遗址遗迹保护利用的问题。挖掘、保护、传承利用红色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尤其革命老区要把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放到重要位置,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努力作为,形成特色。一要切实搞好红色资源的普查工作。要按照“普查登记、编印成册、选择打造、有效利用”的步骤,推进普查工作,把五常四个老区乡镇红色资源的家底搞清楚,建立大数据库。要特别注意做好红色遗址、遗迹、遗物抢救性保护工作。二要结合老区振兴发展,着力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有计划的打造一批红色教育基地,采取资料和事物相结合的方式,把老区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做活、做实、做强;要通过挖掘、整理打造红色文化,通过修缮与开发,打造红色旅游休闲景点,把老区红色资源转化为推进红色基因世代相传、促进老区振兴发展的动力。三要把扶持老区项目资金向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倾斜。明确红色资源项目和资金的扶持政策,使有价值的红色资源有项目支撑、有资金支持。对红色资源挖掘、保护、打造和利用还要从土地、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相关单位都要拿出可行办法,给予支持和倾斜,形成推力,营造良好环境,让难事不难,把好事办好。

(六)以组织领导为牵动,有效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匮乏问题。借鉴脱贫攻坚的组织架构,充分利用各部门的人才优势,将派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化、长期化,对于表现优秀、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村支部书记予以提拔重用到公务员队伍。同时研究出台村级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选拔和鼓励那些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有志之士,到村里任职或领办企业,培养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每个老区村都要重点培养那些有作为的青年,采取定向进修、挂职等培养培训措施,确保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的需求。

(五常市老促会)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