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按照河南省信阳市老促会统一安排部署,新县老促会针对县域情况,围绕“创新农村‘五园’发展路径,促进老区更好发展”主题,扎实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县位于河南省南端、豫鄂两省结合部,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区、街道)、206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37万,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一)茶园:新县地处豫南山区,茶产业以茶叶和油茶为主。茶叶产业方面,新县茶叶种植面积30万亩,开采面积22万亩,主要分布于沙窝镇、八里畈、浒湾、陈店、郭家河、陡山河等乡镇,茶叶品种以信阳毛尖、乌牛早和福鼎大白等为主,制茶工艺以信阳毛尖、蒸青茶为主,年产干茶5000吨,年产值的10亿元。先后培育新林茶业、河南草木人、绿源茶叶等龙头企业20余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茶叶加工厂389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涉茶人员4万余人,培育了新林玉露、羚锐正山堂养生信阳红、七龙玉叶、皇坡老等本地品牌,茶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2.2万名群众稳定增收。新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12次被评为“中国茶业百强县”。油茶产业方面,新县是全国首批100个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河南省木本粮油试点县,是河南省油茶主要产区,面积和产量均居河南省首位。新县始终把油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发展,探索了“公司+基地”、油茶合作社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和联户经营四种模式,现有茶园面积32.5万亩(其中新发展油茶园12万亩),年产茶油400余万公斤,年产值达6.5亿元,先后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安太公司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新县山茶油成功申报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县90%的贫困村建成油茶示范园,带动4523名群众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二)果园:新县是优质水果生产基地,银杏、板栗产量大品质好。新县是“银杏之乡”,2021年,全县境内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树就有4000多株,总面积达3万多亩,年产银杏果90万公斤,年产值200余万元;板栗种植面积34万亩,年产值700万公斤,年产值1.2亿元。新县园林水果种植面积4275亩,园林水果总产量407.8万公斤,品种以葡萄、猕猴桃、桃等为主,其中郭家河、沙窝、新集等乡镇发展桃园面积1617亩,桃产量206.9万公斤;箭河黄桃1000余亩,产址50肆元。泗店、田铺、沙窝、周河、吴陈河、卡房等乡镇猕猴桃园种植面积795亩,猕猴桃总产量80万公斤;泗店、浒湾、新集等乡镇葡萄园种植面积696亩,葡萄总产量104万公斤;其他李子、杏子、樱桃等水果面积225亩,总产量约为16.9万公斤。
(三)菜园:新县蔬菜产业主要以食用菌种植、应季蔬菜种植为主,主要产品有香菇、平菇、双孢菇,瓜果类、绿叶类、根茎类蔬菜等,种植方式主要以露天培育为主、温室培育为辅。食用菌种植面积500亩,年产1600余吨,产值2000余万元;蔬菜种植面积4.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6000亩),年产21.6万吨,产值20亿元,培育农民专业联合社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家庭农场5家。2021年,新县投入200万元用于支持菜园发展。
(四)田园:新县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动农村田园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推广“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带贫模式,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2家,建成“多彩田园”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27个,全县8024户26730人通过租金、薪金及股金获得稳定收入。积极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成立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大数据库和质量溯源平台,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2个,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22个,认证(保护)基地面积56.2万亩。依托羚锐、万禾生态、绿康源、铁皮石斛园等优质企业,打造农业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全县种植葛根、颠茄草、菊花、石斛、艾草等中药材7万亩,打造大别山北纬31°红色土地绿色产品公共品牌。2021年,全县投入7500万元用于支持田园发展。
(五)庄园:新县始终秉持建设“人民幸福美好健康家园”理念,坚持“山水红城 健康新县”发展定位,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申报中国传统村落10处、中国景观村落12处、河南省传统村落29处,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百佳深呼吸小城等称号。坚持“干净就是美、持续就是好”,实施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广泛开展“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创建活动,推进“三清、五改”,整治农村“八乱”,农村旱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污染坑塘全部清零;建立村级环卫投入长效机制,每年拿出1000万元奖补资金,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强力推进厕所革命,建成农村卫生公厕1081座,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3万多户,建成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42个,实现100人以上村民组农村公厕、景区景点AAA级公厕全覆盖。积极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和美丽小镇等创建,全县共建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91个、省级美丽小镇1个,106个村成为省市生态村,所有乡镇均创建成为省级以上卫生乡镇。全面整合红绿古资源、融合一二三产业,推动产品变礼品、民房变客房、山区变景区,先后创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中国体育旅游目的地、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叫响了“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新县”旅游品牌,2020年接待游客92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3亿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新县时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2021年,全县投入1000万元用于支持庄园发展。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2018年,新县被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县,2021年3月,被确定为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在促进农村“五园”发展,推动老区振兴方面率先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突出党建引领强基础。坚持把党建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主导产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由县委书记、县长牵头成立党建引领主导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主抓,分管县处级干部具体抓,成立7个产业专项工作组,把党建引领主导产业发展纳入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和驻村第一书记躬身入局当“园长”,一月一督导、半年一观摩、年终一考评,推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加强政策支撑,研究确定茶叶、油茶、食用菌等六大主导产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意见》《关于印发新县支持扶贫产业(就业)发展奖补暂行办法(试行)的通知》《新县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系列文件,持续完善生产道路、灌溉供水等基础设施,鼓励同类企业抱团发展、集聚发展,推动特色农业标准化、集约化、市场化。持续强链、补链、延链,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物流运输、产品包装等企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二)发挥品牌效益强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整县推进,成立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制定油茶、红豆杉、葛根等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20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增至24个,认证(保护)基地面积达58.9万亩;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大数据库和质量溯源平台,“新县山茶油”、“将军菜”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新县全国有机产品(茶)基地获得“第一批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称号,打造大别山北纬31°红色土地绿色产品公共品牌,“羚锐”、“新林玉露”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安太”牌山野菜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大别山茶油科技有限公司的“山净”商标获河南省著名商标称号,“绿达山”牌茶油通过美国FDA认证,新县山茶油、兴锐农牧嘿猪分获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建成全市首个“中国淘宝村”。
(三)聚焦增收致富强联结。实施“999”回归工程,开展“红城管家”等培训,促进产业创业就业联动,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培育新主体、联结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推动创业、就业、产业联动,让群众稳定获得薪金、股金、租金等多重收益,建成农业现代产业园项目14个、休闲农业综合体14个、豫风楚韵农家乐700余家,返乡人员创办经济实体7800多家,84%以上的脱贫群众在旅游发展各环节受益,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设立农业保险担保基金,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免灾体系建设,打造企业“防火墙”和农产品“保险箱”,让群众致富路上无风险。
(四)坚持改革创新强驱动。用好“三权分置、四股共享”改革经验,深入推进省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组建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202家,5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清零。创新设立2个乡镇级股份经济合作总社,研发应用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监管系统,建立“确权到人、权跟人走、权钱合一”制度体系,相关做法获评全国典型经验。同时,扎实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建设,探索“县主导、乡主责、村主体”的管理机制,排查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订工作,简化农村宅基地审批程序,出台《支持“篱笆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由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出资,在农户闲置耕地、院墙上种植经济作物,由群众种植管理,合作社负责种苗提供和产品销售,收益群众、集体、合作社三方分成,让“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
三、存在问题
(一)总量规模小,后续发展空间不足。全县农业产业小而散,发展规模和总量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因自然灾害、融资困难、市场制约和同质化竞争等原因,生产经营压力较大,后续发展乏力。受地理条件限制机械化程度低,很多农产品都是通过手工采摘,产出成本较高。受农业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与农产品价格限制,群众“五园”经营收入增长受限,加之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等因素,农民依托“五园”产业持续增收动力减弱。
(二)投资风险大,抗灾风险能力不强。新县地处大别山北麓,人口呈大分散、小群居特点,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全县约28万农民分布在1577平方公里上的3058个自然村,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200人,通水通电通路等成本较高,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建设存在不配套现象。农业产业基础建设滞后,农田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全县旱涝保收田只有8万亩左右,占比超过55%的稻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且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较弱;全县耕地60%以上面积狭小,多为冲田、塝田和坡地,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约为50%,其中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机械化率不足30%。特别是果园、菜园等农产品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而农业综合保险没有将特色农产品全部纳入赔付清单中,造成农户投资风险大。
(三)产业链条短,市场销售渠道不畅。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经营主体中除少数几个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带动能力有限,全县农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除羚锐、新林玉露等少数知名品牌,大部分种植业主还没有适应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方向的根本转变,一些特色农产品还是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产品精深加工有待提高。部分特色农业产业尚未形成产、销、供等完备的产业发展链条,深加工转化率较低,呈现“一流资源、二流加工、三流包装、末流价格”现象,“买难”和“卖难”问题交替出现,丰收低价,丰收不增效现象突出,制约了农特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四)人才资源少,技术支撑力度不够。新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18万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的就达11万,约占全县占劳动力总数的61%;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中留守妇女和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80%以上,学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高达79%,劳动力呈现劳动强度不足、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综合素质不高的特征。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素养有待提高;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资源陷入“留不住、招不来”的怪圈。现有的人才队伍中,农业技术人才比例小,技术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我县的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由于企业没有能力在人才上花费过多的财力和精力,导致难以引进专业的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
四、发展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五园”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激发农村活力,推动老区振兴发展的有效举措。必须立足丰富的红、绿、古资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原则,围绕油茶、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淮南猪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集群,建成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推进乡村“五园”景区化、产业化、集群化,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五园”产业增值收益。建议全市出台“五园”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政策文件,配套支持措施、奖励措施,推动“五园”产业发展、基础配套、品牌建设快速提升,形成聚集效应。
二是强化支撑主体。“五园”发展人才是关键,技术是支撑,在前期工作中,新县探索实施“科技特派员”“职业技能培训”等制度,在推动产业发展中收获成效。下步要大力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开展包村联户技术服务,定期为群众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确保每个村至少有一名技术人员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发展产业的群众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技术培训,掌握一定技术,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技术保障。要创新探索政策,鼓励外出农村青年人重返“三农”领域,吸引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城市青年来到农村、留在农村。深化拓展科技特派员制度,向农村导入科技人才,带动人气集聚。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完善人才评价和流动保障机制,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要建立新县淮南猪、油茶、将军菜、颠茄草等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大别山油茶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争取新县淮南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建成淮南猪保种场省级种畜禽场,扩大淮南猪饲养规模,形成一批优质种质资源。建议市级层面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全要素服务体系构建和乡土人才培育,做强“五园”发展支撑。
三是培育新兴主体。“五园”发展的基础是涉农经营主体,新县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企业(合作社),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下步要在产业融合上深度发力,聚焦强链延链,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力度,实施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大力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注重品牌培育推广,推动农业品牌化拓展;以“百村传承、百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新县味”“大别红营”等品牌为拳头,创新“互联网+消费”产销机制,发展“线上经济”“网红经济”,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融合化发展。建议全市要加强优质品牌塑造,大力培育“信阳毛尖”、“信阳山茶油”、“信阳菜”、信阳中草药等区域公共品牌,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提升全市“五园”产品竞争力。
四是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五园”发展的必由路径。新县地处山区,城乡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必须全域全要素编制村庄规划,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和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布局,结合“红色传承”“豫风楚韵”“两山实践”三条乡村建设主题线路,试点探索、逐步推广,确保规划的长期指导性。必须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成面”工作思路,围绕三条乡村建设主题线路,抓好中心集镇、乡建示范村、整治提升村等点上建设,同步推进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打造以“篱笆经济”为典型的线路两侧景观小品,打响“大别腹地最美乡村”品牌。必须持续推进“四整”“五改”“六清零”等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基础整治向品质提升迈进,探索“政府统管、企业主管、支部监管、群众托管”和“长效与短效、集中与分散、产业与市场、农业与旅游”“四管四结合”方式,持续推进乡创、文创和科创,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休闲、文化价值,构建“一乡一业”特色产业格局,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留给农民。建议市里拿出专项资金和成立专门机构,持续完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县老促会)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