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雅安市雨城区革命老区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

2017/07/04  浏览量:   作者:李君 任洪 宋振华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区域经济,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已经成为雨城区委、区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按照聚点成片、串片成线的空间布局,依托熊猫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核心文化,以上里古镇、碧峰峡、蒙顶后山为核心点,围绕茶叶产业带建设、十里田园绿道、产业环线、幸福美丽乡村、乡村旅游乡镇、文化挖掘、生态保护等项目实施,加快百里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建设,推动我区农旅融合发展,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一、贫困村产业发展主要做法

  从2013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以来,我区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大力推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增强贫困村、贫困户造血功能。一是制定《雨城区精准扶贫今冬明春产业发展方案》,全面实施“11233”产业发展目标,推进以“五雅”产业为主导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着力培育贫困村“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积极引导群众组建多类型的专业合作社48个,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新发展茶叶6075亩、猕猴桃592亩、蔬菜1010亩,发展优质畜禽100812头(只),发展水产养殖75亩。积极用活扶贫周转资金。二是精准扶贫攻坚,贫困村产业发展现状。现有38个贫困村中,有5个村(八步李家、南郊柳阳、昝村、碧峰峡黄龙、严桥新和)纳入了灾后重建55个村。38个贫困村现有茶叶28751亩,猕猴桃5636亩,油茶300亩,魔芋20亩,蔬菜650亩,藤椒、雪梨1942亩,黄柏480亩,冬笋500亩,奶山羊420只,母羊400只,肉羊260只,鸡18950只,肉兔50只,长毛兔1010只,猪856头。

   二、产业扶贫成效与经验

  (一)产业基地提升改造

  强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制定了《雨城区精准扶贫今冬明春产业发展方案》,将茶产业作为全区脱贫攻坚主导优势产业,在贫困村大力推广。实施千亿示范工程标准化茶叶基地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00万元,依托企业打造标准化茶叶基地2000亩,配套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安装频振灯、黄板,建设质量可追溯体系等,示范带动全区茶园开展标准化建设。其中,百里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辐射区贫困村新发展茶叶2470亩。目前,全区共有茶叶30万亩,其中,提升打造百公里百万亩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茶园面积达9.2万亩。今年以来,我区茶叶总产量2.41万吨,茶产业总产值为18亿元。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宣传培训,区级相关部门在18个乡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加大抽检力度,检测茶叶样品1161个,检测合格率为100%。加快茶叶“三品”认证发展,目前,全区建成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18.7万亩,32个茶叶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

  (二)着力推广茶叶品牌

  加大招商引资。积极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与深圳东方高柏科技一味藏茶生产线项目签约,引进德国、日本高科技藏茶生产线,建成后实现藏茶罐装品和精华素年产量6000万瓶。

  注入文化活水。积极策划举办雨城区首届藏茶文化周、雅安藏茶万人品鉴会和全国藏茶研讨会、茶文化研修班、“无我”茶会等会节活动,从今年起,我区每年“7·20”举办为期3个月的雨城区藏茶文化节,全方位展示藏茶文化,提升藏茶知名度和美誉度。

  创新科技支撑。以西康藏茶集团为依托,与川农大、四川省茶检中心等单位合作,挂牌成立建设雅安市藏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四川省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足藏茶全产业链式开发进行协同技术公关与创新。

  整合社会力量。成立雨城区茶叶流通协会,聚力推动茶叶品牌重塑。制定实施藏茶品牌准入、质量监督管理、茶办与协会联动、茶园管理社会化服务、茶叶技能培训“五大机制”。

  (三)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上里罗绳水厂项目已开始试运行,解决上里镇、中里镇、碧峰峡镇、北郊镇4.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615.45万元,启动北郊陇西河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将综合治理河道3200m,新建堤防1499m,河道疏浚2090m。投资5392.78万元,启动上里、中里镇陇西河防洪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将综合治理河道长度4.29km,河道清淤疏浚3609.5m,河道裁弯取直103m,新(重)建桥梁6座。

  推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按照“阳台晒坝、前庭后院、地域特色、鸡犬相闻、圈舍分离、栽瓜种菜、宜居宜业”的微田园风格,融入和展示茶文化旅游元素,完善旅游接待功能,如因地制宜地设置部分游客互动性强的项目、茶文化形象展示、景观节点、特色餐饮住宿、厕所、标识牌等。加快建设百里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沿线“茶园旅游主题”的幸福美丽新村。去年以来我区启动了经济走廊沿线5个乡镇9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有效整合优势产业资源,着力推进一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成立陇西河上里古镇水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启动陇西河上里古镇水利风景区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区工作。深入打造中国藏茶村,目前,已建成世界茶种园、藏茶文化展示馆、藏茶展销区、藏茶文化主题客栈、西康里特色街区等项目。截至目前,藏茶村累计接待中外考察团100余个,各级领导和中外游客近5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00余万元,成为推介藏茶品牌、推动全域旅游、展示独特人文的重要窗口。完成农业文化博物馆建设,成功申报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1个、示范村11个、示范点1个。

  (四)拓宽茶叶销售渠道

  支持“互联网+茶叶”发展。支持熊猫公社、淘雅安等网站建设,促进茶叶产品上线交易。中里镇龙泉村中欧软枣猕猴桃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建成运行。

  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争取“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资金150万元,开展村级农家服务站升级改造、农产品线上网店建设、村级服务站商品物流配送和电商业务培训,目前,建成农村(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站点53个,更加有利于茶叶产业发展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各贫困村虽然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但进度较慢,有许多项目还摆在纸面上,基本未实施,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主要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据统计,包括茶叶、猕猴桃、油茶、雷竹、核桃、魔芋六个种类,共需政府补助资金1344.5万元。养殖业需补助资金662.62万元。共计需资金2007.12万元。除茶叶目前可享受750元/亩补助政策外,其余均无相关补助政策。

  (二)贫困村缺乏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三)工作主动性不强。各贫困村及所在乡镇,还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在产业发展上均以资金不足,政策不明为由,坐等项目资金到位后才启动。扶贫攻坚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

  (四)缺龙头企业带动。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缺乏茶叶品牌加工龙头企业,只有等商贩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四、做好我区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2017是承上启下,全面突破攻坚之年,将产业扶贫作为2017脱贫攻坚的攻坚之坚,全面做好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重中之重。为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我们应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困难。

  (一)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由于目前上级扶贫政策、资金尚未明确和下达,推进产业发展的难度较大。12月16日,在全区扶贫工作专题会上,区委副书记周小华,区委常委、副区长廖勇召集农口部门负责人研究了资金整合方案。经统计,目前,全区可整合用于扶贫项目的资金为1853万元。其中区农业局可用于扶贫项目结余资金为1533万元,区扶贫和移民局2016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20万元。

  对这部分资金使用,建议采取“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办法,一是资金向种植业倾斜。对种植业实施政策补助,养殖业由帮扶部门开展社会帮扶逐步解决。种植业上建议选择茶叶。经多年实践证明,茶叶适合我区气候、土壤环境,市场稳定。目前种植茶叶按照750元/亩给予补助,已基本满足种苗费用,现在正是种植茶叶的黄金时期,建议大力发展。二是资金向重点村倾斜。我区2016年计划摘帽10个村,分别为许桥村、三合村、顶峰村、柳阳村、大深村、麻柳村、黄龙村、李家村、柏香村和张山村。建议将目前整合资金向这10个村倾斜,按照100万元/村标准落实产业发展资金,用于种养殖业发展,确保“摘帽”计划顺利完成。

  (二)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力度。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雨城区提供科研实践基地,强化科学技术培训。深化区校合作,邀请川农大茶叶专家到产茶乡镇、贫困村开展“茶园标准化管护及提质增效实用技术培训”、到龙头企业茶叶基地开展技术指导。组织茶农开展茶园田间管理,引导茶农做好茶叶苗木的移栽、施肥、修剪、采摘,指导茶农科学防治病虫害,推进高效茶园和标准茶园建设,综合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春茶早发芽,提升茶叶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推进今冬明春产业发展。按照我区“四年扶贫攻坚,二年巩固提升”的总体目标,建议一是各乡镇将茶叶作为今冬明春产业发展重点,落实主体责任,可适当调整其他产业规模,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落实茶叶种植计划,同时部门落实帮扶责任,对联系的贫困户种植茶叶提供资金、人力上的帮助。二是2017年计划“脱帽”的贫困村再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方案,区财政保障资金上的支持,在2017年扎实推进,确保产业发展见到实效。

  (四)提高贫困村产业附加值。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金额和覆盖面,以及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贫困群众“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供稿: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李君 任洪 宋振华)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