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7 浏览量: 作者:逊克县老促会 于升堂 来源:中国老区网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我到逊克县老促会已经两年多了,主要负责老区宣传。2022年,在中国老促会、黑龙江省老促会系统刊物和网站上共发表稿件67篇,其中,《中国老区建设》和“中国老区网”11篇,《黑龙江革命老区》 27篇,《黑河老区通讯》29篇。被评为《黑龙江革命老区》优秀通讯员(特等奖)。让我倍受鼓舞,将成为我今后前进的不竭动力。下面,说一说我的通讯员生涯,与同行共勉。
“无冕之王”的梦想,让我奠定了基础
“无冕之王”这个梦想是我上初中时候的夙愿,有一天,课堂上,老师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想。同学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教师,有的想当科学家……而我想当一名记者。从那时起,我就偏爱文科,特别喜欢作文。从初中到高中,我的每一篇作文几乎都成范文。
1980年,我参加了工作,当上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年。三年里,为了不误人子弟,把 “一瓶子水”积满,经常自觉“充电”,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回家秉烛苦读,我自学了大学的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学。从那时起,我就经常给一些杂志社投稿,偶尔也有一些小“斩获”。
1985年,命运之神仿佛对我格外恩宠,让我在“电大”脱产学习了两年。那时候,简直是求学若渴,除了学习所学的专业“党政干部基础专修科”之外,我还自学了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等与写作有关的知识。
1987年,我“电大”专科毕业后,被调到了县政府办做秘书工作。为了继续深造,我参加了省委党校的本科函授班,系统学习了政治专业的哲学、法学、逻辑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工作中,我基本上掌握了计划、总结、典型经验、调研报告、领导讲话等公文的写作技巧。同时,我还边工作,边学习,边写作,提升了写作水平,写了许多新闻稿件。
“特邀记者”的责任,让我体验了艰辛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时间的脚步进入了1987年。这一年,在政府办从事秘书工作的我,当上了县广播站的特邀记者,感到身上背负的责任重如泰山。我暗暗下着决心,一定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管是刮风下雨,也不管酷暑严寒,哪里有新闻,就在哪里出现。有一次,因为江水泛滥,干岔子乡有个岛子被淹,很多地块几乎绝产。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几位同志来受灾现场。因为那天工作得太晚,从岛子到岸边的摆渡已经停摆。我们只能在这个岛上过夜了。 因为来的匆忙,谁也没带干粮,晚饭是吃不上了。在这荒无人烟岛上,根本也找不到住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台半截“康拜因”(联合收割机)。说它是“半截”,是因为它没有收割台,只有集粮箱。这个“集粮箱”就是我们临时的“家”。天渐渐的黑了,天空下起了雨。我们临时的“家”,既不遮风,也不挡雨。我们全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冻得瑟瑟发抖;也被蚊子叮咬遍了,疼得抓心挠肺。就这样,我们强忍着饥饿、寒冷和疼痛,在一个风雨飘摇、蚊虫肆虐的“家”里,煎熬了一个漫长的夜晚。
新闻采访辛苦,写稿子更艰难。为了赶稿子,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当时,传送稿件只能靠邮寄来实现。为了给读者及时送上“新闻快餐”,用电话传稿成了最快捷的传输手段。因为编辑都是每天下午编稿,传稿大部分是利用中午时间,所以很多的时候就吃不上午饭。付出总会有回报,我成了一名高产“记者”,几乎是每天的《黑河日报》都刊登我写的文章,发稿最多的一个月刊登了40多篇;我在逊克县广播站的发稿量在每次月评中,经常名列前茅。
“编外记者”的使命 ,让我提升了能力
1991年,我担任了县委通讯组组长。通讯组组长就是一个编外记者,负责全县的外宣工作。宣传逊克成了我的历史使命。当时的县委书记和县长都非常重视宣传工作,经常给我提供一些重要的新闻线索,有时还亲自召开会议找有关部门帮我搜集素材。这一阶段,有的稿件时常发表在《黑河日报》头版头条的位置,有的稿件偶尔也被新华社全国通稿。
1992年,我被调到县委组织部当部刊主编。到任后,部长要求我在《黑河日报》上给逊克县委组织部弄个头版头条。这是我通讯员生涯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不服输的性格让我真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写了题为《逊克县委组织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还真的上了《黑河日报》的头版头条。
2003年,斗转星移,峰回路转。我被临时抽调到 “三个代表”责任区办公室担任副主任,专门负责“三个代表”责任区的宣传。这期间,我带着张云卿合写了两篇最有影响力的文章,一篇是《责任筑起希望路》,这篇文章曾经在《黑龙江日报》上刊发了一个整版。另一篇叫《小康路上党旗红》,刊登在《党的生活》2004年第4期上,这是给黑河市委组织部写的关于党建内容的文章。
“业余记者”的职责,让我发挥了余热
白驹过隙,似水流年。时间的节点已经转到2020年。我正式退休后被县委选聘,安排到县老促会负责老区宣传,当上了老区通讯员。到老促会后,让我对老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老区产生了浓浓深情。我暗自下着决心:一定要紧跟时代,贴近老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成为老区宣传的优秀分子,为老区宣传奉献余热。
来到逊克县老促会后,我就与老区宣传紧紧拴在了一起。对于老区工作我还是个新兵,继续学习成了当务之急。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新知识的时候,不懂的就学。例如,我在写老区村乡村振兴时,认真学习了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的具体内容。为了了解和掌握新政策,经常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尽量吃透、弄准。为了适应新形势。经常从网络、电视、报纸、刊物和文件上了解党和国家的时政要闻,让自己的思想紧跟新形势。
为了挖掘线索,及时掌握老区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动态,从中找出 “新闻点”,挖掘出“特”而 “新”的东西,写出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作品。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经常把自己发表了的文章和底稿进行仔细对比,从标题到内容,看一看编辑做了哪些改动,从中汲取经验,弥补不足。为了提高稿件的“命中率”,经常研究报刊杂志刊登各个版面的主旨和主要内容以及栏目设置等,特别是老促会系统刊物所刊发的“卷首语”,搞清媒体的需求,把握老区的宣传方向,紧随时代的脉搏投送稿件。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经常深入乡村进行调研和采访。为了把采集的素材及时写出来,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2022年5月,连续20多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有时坐得腰酸腿疼,累得头昏脑涨,为了尽快写出稿子,根本就顾不上这些,最终写出了6篇典型经验。这些文章被集中刊登在《黑龙江革命老区》2022年第6期上,还特别刊发了“逊克专页”。
有耕耘,就有收获。算起来,我当通讯员已经35年了。岁月让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35年来,我的付出,得到了组织的认可,让我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局的“一把手”;也得到各级媒体的赞许,曾20多次被评为“优秀特邀记者”和“优秀通讯员”。
今后,作为一名老区通讯员,应该勿忘老区,情系老区,热爱老区,奉献老区,站在“两个有利于”的高度,始终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宣传老区的岗位上,把老区的宣传工作切实“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怀着对老区的浓浓深情,笔耕不辍,书写出时代的最强音。
编辑:王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