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温县老区制鞋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2/05/17  浏览量:     

  制鞋业是河南焦作老区县——温县的一大传统支柱产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促进老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等方面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上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温县制鞋业不复当年之勇,走过了一段黯然之路。2011年,温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县域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将制鞋业确定为“温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重点进行扶持发展。历经跌宕的老区制鞋产业如何培育、怎样做大做强、如何再创新的辉煌,已经成为温县县委、政府和县制鞋企业以及关注温县经济发展的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话题。

  近期,县老促会、县发改委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专项调研小组,通过深入企业、召开行业发展座谈会、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对温县制鞋业的发展历史、现状、特点等进行了进一步调查了解,对当前制约老区制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与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历史状况

  温县制鞋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在全县的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产品多属中低档产品,主要包括解放鞋、布胶鞋、eva鞋、吹气鞋、布拖鞋、劳保鞋等。

  温县塑料凉鞋业起步于70年代末,大发展于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达到鼎盛。1997年,全县凉鞋生产企业达210家,其中乡村级企业28家,县属企业12家,私营企业170家。拥有固定资产1.9亿元,注塑机482台,其中双色注塑机237台,年生产能力达3亿双,销售收入10亿余元,实现利税1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花色品种达250余种,产品辐射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行销俄罗斯、东南亚、中亚、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凉鞋生产集散地,享有“凉鞋王国”之美誉,曾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温县布胶鞋规模化生产源于90年代初,迈入新世纪得以兴盛。2003年,全县有一定规模的布胶鞋企业达30家,产品有30余个品种,年产量达1.5亿双,可谓产销两旺。2004年以来,随着竞争加剧、市场萎缩以及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布胶鞋行业效益普遍下滑,多数企业出现亏损。

  劳保鞋、棉拖鞋、滑雪鞋虽受市场、技术、资金等要素制约,形不成规模效益,但具有出口之优势。规模相对较大的温县远航制鞋和温县模压鞋厂,其生产的劳保鞋主要出口中东石油产出国,2005年生产量40万双,年出口创汇有30万美元。面广量大而分散的棉拖鞋生产,主要集中于老区乡镇南张羌镇一带,家家产鞋,人人加工,是该镇的一个特色。

  2011年末,温县共有规模以上制鞋企业27家,年销售收入7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全县三大“百亿产业”中,制鞋业项目达6个,总投资8800千万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6400千万元,截止2011年底,完成投资5800千万元,占计划的90.6%。

  二、发展特点

  (一)产业规模初步显现。温县制鞋产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1.21亿元,利税6.51亿元。其中天狼鞋业、红棉鞋业、旭光鞋业、朋泰鞋业等公司连续多年纳税300万,稳居纳税大户地位。随着制鞋企业数量增多,纳税数额逐年攀升,制鞋业已成为全县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2010年,制鞋产业共吸纳、解决老区闲散劳动力6021人,成为该县安置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大企业实力的不断提升,加上小型企业的持续加强,温县鞋业产业已初具规模。

  (二)产业特色日趋鲜明。立足传统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温县的制鞋产业初步形成区域特色:红棉鞋业主要生产中高档功夫鞋;七星鞋业主要生产吹气鞋、eva鞋;裕东鞋业以生产布胶鞋;远航主要生产出口劳保鞋;天狼鞋业生产安全鞋为主,产品主销国际市场,各有所长、特色鲜明、市场细分的产业生产格局逐步形成。

  (三)品牌优势逐步提升。温县制鞋产业日益重视品牌建设,产品在业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艺龙公司“艺龙”牌pvc人造革、塑料薄膜被认定为“河南省名牌产品”,公司被确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焦作天狼鞋业公司7种产品通过外观设计专利认证;红棉鞋业公司“红棉”商标被确定为省名牌产品,5种产品通过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认定。

  (四)社会化服务日臻完善。温县围绕制革制鞋产业发展,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社会化服务,各类专业园区、交通物流、行业协会、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信贷担保等服务体系逐步创建,为制革制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存在问题

  (一)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温县制鞋产业之所以走不远、走不好,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我县制鞋业在兴盛时有200余家企业,但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7家,约占总数的13%,比例偏小。大多中小企业受经济实力影响,无力实施新产品开发,缺乏自主创新的实力和信心,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具有影响力的优势品牌,无市场发言权,难以迎接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这种态势与全球范围日益风靡的跨国跨地区联合及并购浪潮极不合拍。1998年以后,企业纷纷倒闭,能够维持生产的企业廖若晨星,辉煌之后风光不再。

  (二)产业层次低,升级速度慢。温县作为传统的老区县,曾经是全国重要的凉鞋生产集散地,但因产业升级滞后,逐步丧失了产业发展优势。该县鞋业产品,主要是中低档布胶鞋、棉拖鞋、劳保鞋,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该县虽然积极引导相关企业走科技创新、质量兴企之路,但由于企业技术装备、人才储备相对较弱,产品研发基础薄弱,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产品升级速度缓慢。

  (三)产业不配套,形不成完整的产业链。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温县制鞋业大多采用南方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从新产品设计——模具订制——生产工艺——原材料采购等,都要模仿温州、杭州等鞋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严重不配套,难以形成“专业设计市场——模具市场——原材料市场——物流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导致市场竞争力低,行业无法形成规模。

  (四)产业发展缺乏大项目支撑。目前,正值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开局阶段,发展机遇难得。但立足实际,该县传统的制鞋产业在对接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缺乏拿得出、叫得响、站得住的大项目,产业可持续发展情况令人堪忧。同时,该县在加强行业引导、行业监管方面的措施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鞋业信息化建设。鞋子作为一种创新性产品,主要有生命周期短、类型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流行文化等)特点。这势必导致需求难以预测,产品需求平均偏差大于40%。而加强鞋业相关信息化建设,正是解决这一软肋的关键。因此,建议该县制鞋业协会等有关组织要面向市场,进一步加快建立服务制鞋企业的检测、信息、科研、中介等公共服务机构,从而使老区制鞋企业能够具备良好的供应速度,增强生产的预见性、灵活性,以迅速应对不可预见的市场需求,降低各类损失。

  (二)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壮大制鞋产业的发展,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结合温县鞋业生产实际,当前,应重点做好裕东鞋业扩建年产500万双中档布面胶鞋项目、“旺家佳”鞋厂年产500万双塑料制鞋项目、东方制鞋三厂年产200万双塑料凉鞋及棉拖鞋项目、台东制鞋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双休闲运动鞋项目、“天狼”鞋业有限公司年产850万双中高档制鞋项目、“啊童木”鞋业有限公司年产480万双中高档皮鞋项目、润丰鞋厂年产250万双凉鞋和250万双布鞋项目,以及温县产业集聚区制鞋产业园项目建设等,切实为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实力做好支撑。

  (三)坚持招大引强。就目前河南制鞋业整体状况而言,周口市已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偃师是全国鞋业四大基地之一。温县制鞋行业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影响力还不够大,还亟需大型企业、重点企业、知名企业等的“帮扶”。当前,该县制鞋企业要利用好“东鞋西移”的产业迁移机遇,积极与南方乃至台湾等大型制鞋企业联系沟通,加强交流,积极开展合资、合作等模式,以期增强实力、加快发展。

  (四)积极打造鞋业品牌。众所周知,温县制鞋业产品多属中低档产品。因此,提升自身实力,提高自身工艺,加强品牌建设,逐步打破低成本竞争的旧格局,是温县制鞋业突破瓶颈、再铸辉煌的必由之路。建议该县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制定措施,积极鼓励制鞋企业在争创名牌、打响名牌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带动、品牌兴企”的发展路子。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及“河南省优质产品”称号的企业,政府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要力争利用3至5年的时间,使该县“红棉”、“啊童木”、“七星”等一批知名产品成为河南名牌或中国名牌,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竞争力,从而推动制鞋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做好产业配套工作。一是要由鞋业协会负责抓紧建立鞋业产品设计中心,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新产品开发与设计,为企业新产品开发搭建平台,提高我县新产品开发步伐。二是要利用我县机械加工业的优势,配套生产制鞋模具,积极发展与制鞋业相配套的相关产业。三是合理布局鞋业工业集聚区,尽快培育鞋业材料市场和现代鞋业物流中心,为该县扩大鞋业招商、促进制鞋业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