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老促会工作也要放宽视野

2012/04/21  浏览量:   作者:杜学平  

  老促会是为促进革命老区建设而成立的。这一概念性的陈述,为我们划定了工作范围界限:在空间上,主要是革命老区;在工作性质上,是促进而不是取代党委政府的领导职能。然而,工作范围和性质,不应该对老促会履行宗旨形成僵硬的束缚,我们对革命老区的关注视野,应随着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放宽。

  对革命老区发展的现状,我们要有多维的关注视野:以时间为坐标的纵向比较,我们能够看到今天的革命老区比七八十年前有了进步;以空间为坐标的横向比较,我们枣庄革命老区发展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关注老区人民的生活诉求,我们必须以动态的视野,理解他们的感受。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是否与科技进步保持了同等的步伐?环境污染和生活成本的提高对于他们的幸福指数构成了怎样的影响?他们所拥有的资源能不能转化为财富?作为老促会,能够为他们做出哪些持久受益的帮助?

  在信息透明的网络社会,夸大成绩与渲染阴暗面的片面资讯,已经不能混淆视听。再偏远的山村,都有使用手机和电脑上网的人群,快捷的信息渠道,使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大致了解。同时,对自身的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可能性,也有理性的态度。作为地方政府,推进工作要有轻重缓急,对于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能提前许愿,以免煽起群众的过高期望。我们老促会的同志大多是在领导岗位上呆过的人,深知在百事待举的情况下僧多粥少的尴尬。但是,作为老促会,我们对老区的现实,必须以深情的目光进行审视,走出思维惯性,呼吁地方党委政府优先为老区建设投资。因为,我们是老区建设促进会,其宗旨决定着我们对待革命老区不能像别人的态度一样冷静。我们要大声疾呼,积极奔走。

  放宽关注的视野,必须以当年的标准理解老区人民的觉悟,以今天和未来的标准衡量老区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不是相反。当年,我党之所以选择某些特定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既出于地形地貌的考虑,也是对那里老百姓的朴素情感的信任。抗战八年,国民政府是合法政府,我军的帽徽也是青天白日,对于老区的百姓,所有抗日队伍,都是自家人。今天,我们要把当时支援国军的行为,也看作是真诚的抗日,对他们的行为报以敬意。在支持抗战和支持解放战争的百姓当中,既有土改时被划为贫下中农的无产阶级,也有后来被划为地主资本家的富人。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时代,他们为革命所作的贡献被忽略,功没有折罪。今天,我们不应该忘却那段历史。党史工作者、文史工作者可以忽略那些事实,老促会不能忽略。这是历史良知,也是履行我党当年承诺的具体行动。

  放宽关注的视野,必须了解老区目前有哪些不尽人意之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尽人意?基于现有的内在原因与外部条件,有没有改变的可能?如果进行改变,要调动哪些资源?在开发性建设中,短期效益会不会对将来的环境构成负面影响?能够重复利用的资源(如景观、土地、山体),会不会一次性利用?如何扬长避短,将优势充分发挥并覆盖劣势?怎样就地培植增收项目而不是注入外来因素?能不能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转化为生财之道?怎样让人民群众在创造财富的劳动中享受愉悦?能不能既让老区人们增加收入、提高幸福指数,又不改变传统乡村的性质和风貌?作为老促会,我们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把关注的视野放宽到这样的维度,并不是我们不自量力,越俎代庖,而是在具体的有形操作上给自身设限,在无形的精神层面上、制造舆论上扩展空间,通过我们对革命老区具体情况的深入了解和科学论证,呼吁党委政府加大对老区建设的重视程度。既让老区建设的步伐因此而加快,又能保证建设性开发不至成为善意的环境破坏。因为,我们对自身的性质和能力,也要有一个客观而理性的认识,开展工作也要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避免超出自身能力的非常之举。我们的长处是:绝大多数常务理事都过了耳顺之年,什么声音都不感到刺耳,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能够判断出各种声音背后的真实情绪,能够设身处地思考他人的感受。因为不再追求政绩效应,对正面和负面的声音,都愿意倾听,事后能够充分思考而不是大而化之地仓促应付。我们提供的意见和建议,没有个人利益驱动,锦上添花是能够成活的花木,雪中送炭不砍伐别人的森林。我们把自身限定在促进革命老区发展建设这个领域之内,如果投资具体工程,一是量力而行,二是从长计议,三是树立样板。如果为党委政府参谋建议,必须全面系统,科学可行,而不是有感而发,只能煽情而不能实施的华丽说辞。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