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原阳县革命老区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0/07/20  浏览量:   作者:原阳县老促会 本刊记者 张显平  

                      原阳县老促会  本刊记者 张显平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增收惠民生”, 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为了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增加农民收入,我县老促会把老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畜牧养殖业作为今年调研和协调工作的重点。5月上旬,我们抽调县、乡20余名干部经过学习培训,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调研任务和方法,分成三个组,由会长们带队分别对革命老区蒋庄乡刘仕英庄、官厂乡曹厂、包厂乡郝庵三个村,每村选择原生产队规模的村民组逐户进行填表登记,了解2009年外出务工人员和家庭收入情况、今年外出务工情况,然后召开基层干部和务工人员家属座谈会,交流经验,了解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农村调研结束后,我们对老区人民反映的问题和要求集中梳理归纳后,又召开县直农办、扶贫办、劳保局、农业局、农机局、粮食局、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涉农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一方面让他们谈扶持老区发展经济实施的优惠政策和经验,另一方面与他们探讨调查时老区人民反映的问题、要求和解决办法,这次调研活动历时20余天。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劳务工作由于县委、县政府重视,县乡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努力,老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康有序、蓬勃发展,成效喜人,我们非常欣慰。同时,对老区人民在增加收入,发展经济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非常同情。通过这次调研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为老区建设发挥余热的信心和决心。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务经济蓬勃发展

这次调查三个乡的三个村民组共有101户,454口人,159.7亩耕地,男劳力170人,女劳力127人,共计297人。2009年外出务工的男劳力61人,占本次调查男劳力总数的36%,外出务工女劳力5人,占本次调查女劳力总数的3.9%,男女务工人员占本次调查劳动力总数的22%。今年外出务工的男劳力72人,占本次调查男劳力总数的42.4%,外出务工女劳力22人,占本次调查女劳力总数的17.3%,男女务工人员占本次调查劳动力总数的31.6%

这次调查填表登记的外出务工人员共有56户,家庭共有269口人,159亩耕地。2009年外出务工人员全年家庭总纯收入653734元,其中劳务收入469600元,占总收入的71.8%;农业总纯收入167734元,占总收入的25.7%;其他收入16400元,占总收入的2.5%,打工收入是农业收入的2.8倍,打工户平均人均纯收入2430元。

官厂乡曹厂村,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185户,800口人,300亩耕地,人均耕地占有量0.375亩,生产的粮食仅够自给。本次调查的村民组共有55户,230口人,其中男劳力100人,女劳力70人,耕地86亩。2009年务工的男劳力36人,占本组男劳力的36%,女劳力无有外出务工人员。2010年务工的男劳力45人,占本组男劳力的45%,务工的女劳力5人,占本组女劳力的7.1%。去年全体务工人员家庭总纯收入304100元,其中劳务收入246500元,占总收入的81%;农业收入47200元,占总收入的15.5%;其他收入10400元,占总收入的3.5%。打工户平均人均纯收入1828元。

该村农民都高峰,全家8口人,只有耕地2.5亩。2009年农业纯收入2000元,都高峰在郑州打工年收入12000元,其弟都义峰在海口打工,年收入24000元,全家年总收入38000元,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94.7%,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3%。该村李彪奇,全家3口人,2亩耕地。2009年李在郑州打工,6个月收入9000元,农业纯收入1000元,全家总纯收入10000元,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90%,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10%,人均纯收入3300余元。杨大超,全家8口人,只有3亩耕地。2009年杨在新乡打工,年收入9900元,其弟杨二超在郑州打工,年收入9900元,农业纯收入1800元,全家年总纯收入21600元,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91.7%,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3%,全家人均纯收入2700元。

靳堂乡郝庵村,全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663户,3060口人,2720亩耕地。此次调查的村民小组共有16户,69口人,其中男劳力28人,女劳力27人,全组有耕地48亩。2009年外出务工的14户,27口人,外出务工男劳力14人,站本组男劳力的50%,外出务工的女劳力13人,占本组女劳力的48%,男女务工人员共27人,占本组劳动力总数的49%。今年外出务工的男劳力18人,占本组男劳力的64%,外出务工的女劳力16人,占本组女劳力的59%, 男女务工人员共34人,占本组劳动力总数的62%。去年务工人员家庭劳务总收入184800元,农业总纯收入105134元,其他总收入6000元,共计总纯收入295934元。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82.2%,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15.5%,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2.3%,打工户平均人均纯收入3685元,

该村农民娄学义,全家6口人,5个劳动力,有耕地3.4亩。2009年其家3口人在郑州打工,年收入25200元,全家农业纯收入2373元,共计27573元,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91%,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9%,全家人均纯收入4595元。

该村返乡创业农民薛国文,现年48岁。16岁时外出务工,先后在乌鲁木齐、兰州、广州等地打工,后又在本县、山西做生意,40岁返乡创建鞋帮加工厂。目前,该厂占地9亩,拥有固定资产60余万元,职工64名,年生产鞋帮60万双,产值600余万元,纯利润200余万元。

蒋庄乡刘仕英庄,全村101户,580口人,有耕地430亩。此次调查的村民组共有30户,155口人,其中男劳力42人,女劳力30人,共72人。2009年务工的男劳力9人,占本生产组男劳力的21.4%,无女劳力外出务工。2010年外出务工的男劳力9人,占本组男劳力的21.4%,外出务工的女劳力1人,占本组女劳力的3.3%。男女务工劳力占本组劳力总数的13.9%

此次填表登记的外出务工的9户,共有43口人,38.5亩耕地。2009年务工户劳务总纯收入38300元,农业纯收入15400元,共53700元。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71.3%,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8.7%,劳务收入是农业收入的2.5倍。年平均人均纯收入1248.8元。

该村返乡创业农民裴长波,现年38岁,共产党员,高中毕业后参军,退伍后曾在山门峡经营粮油生意,后到广州等地打工。打工时了解到海外服装供不应求信息后回乡创业,利用打工挣来的14万元购置了140台机器,招收本地240名民工生产服装,年生产服装 50万件,创产值250万元,年可实现利润150万元。

二、建立健全劳务机制,促进劳动力有序健康转移就业

1、党委、政府重视,组织体系健全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领导经常听取汇报,并亲自安排部署劳务工作。近年来,在春节刚过就召开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会议,总结上年劳务工作情况,安排当年工作意见,表彰劳务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先进务工者、返乡创业者。

2、劳动力转移就业宣传工作有声有色

一是认真总结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典型材料,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经验,使更多人民群众感受和了解到务工的好处。二是劳务部门利用春节前后大好时机,在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布培训务工信息,利用元宵节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页,宣传农村劳动力培训、务工的好处,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和信息。三是发动城乡书写墙体标语,开办专题宣传栏等,在全县营造“务工致富、返乡创业光荣”的舆论氛围,激励农民群众务工的积极性。

3、技能培训助推转移就业层次提升

为加快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步伐,劳动、农业、扶贫等部门充分利用“技能培训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国家扶持资金,在老区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活动。劳动部门充分发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技工学校、创业技术学校、斗门乡农民培训基地四所定点培训机构的作用,年完成培训农村劳动力6100余人。由于技能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不仅使大批城乡劳动力学到一技之长,也吸引了企业的目光,不少省内外企业来我县招工。经培训身怀一技之长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进厂后,绝大部分被安排到技能工种岗位就业,月收入比体力型的高出500元以上。据劳动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老区的靳堂乡技能型培训670人,劳动力转移就业13089人;官厂乡技能型培训农民500人,劳动力转移就业10213人;蒋庄乡技能型培训659人,劳动力转移就业7950人;韩董庄乡劳动力转移就业9303人;桥北乡劳动力转移就业3600人;祝楼乡劳动力转移就业1195人;原武镇技能型培训467人,劳动力转移就业5169人;师寨镇技能型培训274人,劳动力转移就业14333人。8个老区乡镇共参加技能型培训的农村劳动力257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852人,根据这次调查填表登记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数据(200966名务工人员,年收入469600元)7115元推算,老区农民年务工收入可达4亿余元。

4、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为妥善应对金融危机造成农民工返乡回流潮,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摸清底数建立台账。二是制定计划,重点帮扶。三是深挖县内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四是提供政策扶持,引导自主创业。通过以上措施,我县因金融危机导致返乡的2.6万多名农民工绝大部分实现了再就业,化解了对社会造成的压力。

5、创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

为了进一步做好劳务工作,经过两年时间的建设,县城成立了专门劳务机构,乡镇成立了劳动服务所,行政村设有劳动保障协管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就业指导联动组织体系,在县委、县政府统一指导下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调查和培训,组织农民工转移就业,实施小额贷款担保,企业用工调查等服务工作,有力的推动了劳务工作的开展。

6、外出务工队伍整体趋向稳定

为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稳定性,使他们能走得出,稳得住,我县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深入劳务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二是坚持稳定理念,尽量选择规模大、效益好、信誉高的企业合作。三是坚持诚信原则,向人民群众发布信息始终做到客观真实,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四是加强转移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在这次调研活动中,还对这三个村下岗返乡职工、外出务工农民工、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生活情况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家庭经济生活困难较大的职工9名,留守儿童10名,都进行了填表登记,将会同县工会、县妇联等有关单位协商,妥善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农村劳动力技能型培训还需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加力度

我县是农业大县,有人口70万,其中90%在农村,盘活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从这次调查的情况看,我县劳动力技能型培训、转移就业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培训工作与转移就业对接不相适应。一是这次调查进行填表登记的66名务工人员不少人未参加过技能型培训,工资较低。二是2009年我县劳动部门培训8个老区乡镇劳动力2570人,安置转移就业64852人,未培训的人员就业门路窄,就业后工资收入低。建议今后要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多给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机会,尽可能多的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就业后增加收入。

2、宣传工作力度和广度不到位

一是有少数群众对技能培训意义认识不够,急功近利,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早日出去挣钱,不支持子女参加技能培训。二是调查座谈时有些人听说培训后好就业,就业后收入多,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培训,但不知道啥时间去哪里培训。还有的人担心务工后工资拖欠无保障等,这些说法和认识都折射出我们的宣传工作力度和广度还没有到位。建议今后要继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推进我县劳务工作更大发展。

3、返乡创业人员缺乏资金支持

调查座谈时很多人都想利用务工学到的一技之长返乡创业,但苦于缺乏创业资金,从而放弃了创业的打算。有的返乡创业后缺乏资金,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靳堂乡郝庵村返乡创业农民薛国文,在外地打工时学到了技术,挣了钱,返乡兴办了鞋帮加工厂,生意非常红火。目前,薛想让产品转型,加工成品鞋,发展壮大企业,由年生产鞋帮60万双改为年生产成品鞋180万双,产值将突破3600万元,纯利润达到900万元,可安置农村劳动力180人就业,带动农民增收150万元。要实现这一计划,需要投入资金190万元,自己无力解决。请政府有关单位和金融部门协商,扶持其更大发展。

4、老区人民发展增收项目缺乏支持资金

调查座谈中很多老区人民想利用小额贷款发展增收项目,如畜牧养殖业和加工业。但由于我县属于贷款高风险区,金融部门规定小额贷款需国家工薪人员担保,形成了农民贷款难,阻碍了增收项目的发展。建议县委县政府领导多做协调工作,金融部门加快改革小额贷款的步伐,在保障放款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出台一些“联户担保”等便民措施和办法,既支持农民增收,又扩大金融部门的业务,实现互利双赢。

5、农村劳动力有序规模转移程度偏低

农民工实行有序的大规模转移既便于就业,又可避免工资拖欠、企业侵权等事故发生。从这次调查的情况看,务工者分散就业的较多,不利于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建议劳动部门今后要多做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工有序规模转移就业程度,使此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附:原阳县老区农村劳动力务工情况调查登记表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