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黄安战地医院记事

2020/05/01  浏览量:     

  偏远的乡村迎来了八路军的战地医院,朴实的村民为医院腾出最好的住房,给伤病员送来了最好的衣食。他们砍下生长多年的大树为烈士们制作棺材,让出相当珍贵的土地安葬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

 

  抗战时期,八路军太行抗日一分区第三战地医院在山西省昔阳县黄安村驻扎过四年时间。至今,村里的老人对当年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

  把最好的房屋留给医院

  1941年的一天,三位八路军干部来到地处晋冀两省交界的黄安村,他们带来了上级的决定:在黄安村设立太行抗日一分区第三战地医院。

  第三战地医院又称“三所医院”,有80多名医护人员,平时伤病员近百人,每遇战斗伤员多达几百人。安置这么多人,对只有50余户的黄安村来说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

  医院需要的住房有所部办公室、司药房、制药房、医疗手术房、伤病员房、看护室、伙房,还有购运药品、食品的马匹畜圈以及停尸房等。为了把好一点的房子让给医院,家家户户老小几代人只能凑合着挤到一个房间里居住。许多人家改修一下畜圈和草棚用于自家居住,而把房屋腾出来交给医院。实在安置不下,村民们就把门板、木板、家具等拿出来,在院内外支起床铺,接待医护人员和伤病员。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给医院和伤病员提供最好的住处。

  砍下树木为牺牲的战士“安家”

  黄安村除了同外村一样完成上级分配的做军鞋、送军粮、出军差、站岗哨等各项支前任务外,无偿地分担着“三所医院”的日常生活和日用品供给。设在赵域家院里的医院伙房,因就餐人员太多,4口大锅常年火苗不灭。村民从山上扛回的湿柴木,不用截断就放进灶膛里。灌木林砍完烧尽了,村民就砍掉他们最珍爱的各种果树当柴烧。

  冬天到了,战士们仍然身着单薄的衣服,吃的是高粱糊糊。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在自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纷纷拿出最好的食物、衣服送给战士们。

  黄安村两旁的河沟,适宜生长杨柳树,长得又大又粗,是村民盖房子、做家具的用材林。为了给死去的烈士制作棺木,村里专门指定两个木工,整天在河沟里伐树拉板,几年功夫两道沟的杨柳树便不见了踪影。

  男人们的主要任务是打柴供灶,接送跑差。女人们的主要任务是碾米磨面、洗涮缝补。村里有4盘石碾,9盘石磨,妇女们把一盘碾和两盘磨编为一个组,长期为医院磨米轧面。

  挥之不去的记忆

  1942年正月十九,一股日军准备扫荡黄安村战地医院。当他们深夜走到距黄安村三华里的方台村时,与山上站岗的我方哨兵接火。日军追赶进村,杀死杀伤村民多人。黄安战地医院得到情报后,采取化整为零、分头行动的办法,立即把上百个伤病员护送进深山,敌人的扫荡计划落空。

  1944年夏季的一天,在攻打河北元氏县的战斗中,我军俘虏了40多个日伪军,连同我方战场上退下来的一些伤员,一起转送到黄安村。当天夜晚,几个民兵看守这些关押在赵三毛家的日伪军。这几个民兵因白天步行几十里路去接应俘虏太累,加之认为关押敌人的楼房比较安全,竟然在看守过程中睡着了。他们醒来后,发现日伪军全部逃跑。在医院田指导员的指挥下,大家携带着大刀、红樱枪、农具等搜山追捕。这些日伪军人生地疏,整整转了一夜也没有走出黄安村范围。第二天,这些日伪军又被医院官兵和黄安村群众一一抓获。

  黄安村党支部书记刘恕,兼任民兵指导员。他身体力行,办事干练,多次被县独立营点名到太原、榆次、元氏等地支前参战。那时,他的儿子刚满3岁,女儿才出生5个月,胆战心惊的妻子终日很难见到风来雨去的丈夫。一次,医院接到日军要来扫荡的消息,刘恕和医院的干部迅速组织村民和伤病员转移进深山。刘恕的妻子拖儿带女艰难地行走在转移的人流里,看到别人的丈夫都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心中难免产生怨气。到山里后,她好不容易见到丈夫,便把一股无名火气撒向丈夫。作为丈夫的刘恕本应安慰妻子几句,温暖一下妻子的心。然而,由于几百号人的转移队伍需要安置,更担心妻子的哭叫声引来敌人,刘恕的第一反应就是狠狠训斥妻子。他的妻子被气昏了头脑,嚷道:“这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也不要了”,说完狠狠地把包孩子的背带拉紧,扔在了地上,一个脆弱的小生命就此夭折。从此,夫妻俩矛盾不断,直至晚年还常常为失去女儿拌嘴生气。

  珍贵的土地让给烈士们安息

  “三所医院”驻扎黄安期间,从战场上送来的伤病员很多,因救治无效死亡、就地埋葬在黄安村的烈士约200人。

  安葬牺牲战士的坟墓,分布在黄安村附近的两条沟里,一条叫长洼,另一条叫蔡树洼。开始确定烈士墓地的时候,医院领导和村干部商议,首先选择村后一条名为长洼的山沟,把墓地位置初步圈定在面积只有1亩多的滩地上。

  仅仅过了几个月时间,就有40多名牺牲的战士埋在了长洼沟,这片滩地很快被墓地占满。村干部又把村南的蔡树洼作为第二块墓地。稀缺的土地对于山里的农民来说是何等珍贵,可淳朴的黄安村人为了让烈士们安息,还是把地献了出来。据村民们统计,埋葬在蔡树洼的八路军烈士大约有150多人。

  地占了,粮食当然就少了。为了解决军民们的吃粮问题,部队开展“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让士兵到山坡上开荒屯田。因30度以下的低山近山早已被村民开垦,战士们只好向高山远山开发,而高山远山大都地势陡峭。经过几年的开垦,生产出一些作物,解决了军民的衣食困难,战胜了敌人的封锁。但由于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了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解放后的30年间,这里山上没有了树木,水土流失严重,每到雨季山洪暴发,泥石流横行,自然灾害一次次威胁着村民的房屋和耕地。

  时至今日,黄安村人提起当年的往事,仍然无悔无怨。

  (刘闻山)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