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7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春耕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也是实现粮食“两增一稳”目标的重要一仗。扎实抓好春管春耕工作,力争夺取夏粮首战告捷,对提振社会信心、减轻通胀压力、稳定全年粮食生产至关重要。眼下,正是春管春耕最关键、最紧要的时期,为有效掌握农民群众在春耕生产中的所困所盼所想,最近,我们深入到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农村调查走访,了解到农民对今年的春耕备耕诸多期盼:
一盼粮食能卖个好价钱!
“以目前的收成和收入情况看,您还会不会继续种田?”“不会!”2月28日,笔者走进山西省壶关县龙泉镇四家池村随机调查采访,同样的问题,26次问到不同的农民,答案出奇的一致。
“现在啥子都涨价了,人工费也涨了,就是粮价涨的不多,种粮食不亏很难。”今年38岁的曾小兵是四家池村少有的几个青壮年男子之一。他之所以留在家里种田,主要是为了照顾12岁的儿子。“如果出去打工,少说一个月也能拿个三四千,在家种田一年辛苦下来可能也没这么多。”为了孩子,曾小兵权衡后选择留在村里。
今年50岁的梁增莲之前一直在深圳打工,小有积蓄。去年底回乡后就没再出门,她留下的原因是为了照顾老人。“老人有病,行动又不方便,没人照看确实不行。”虽然留了下来,但是梁增莲总爱将打工与种田做个比较,“以前八小时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老板还买保险;现在,天亮就出门,天黑还在地里,一个月只看见出,没看见进。”人生半百,梁增莲突然发现曾经种过的田现在种起来是那么的困难。
刘国平是秦庄村的村支部书记,他告诉笔者,全村3000余人,800余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守人员中,光60岁以上的人口就有600多人。“我们村8个村民小组,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实在太少,我们想选个年轻点的组长都很困难。”刘国平之所以谈及人口年龄问题,主要因为当地的农业受地形条件限制,只能采用小型机械耕种,而人力还是主要耕作方式。“科技自然可以帮助我们种田,但人工费过高,粮食价格低,让种粮食的账总是算不过来。”
在科技持续不断深入田间的时候,种粮百姓依然感到窘迫、困难。当笔者问及“为了种好田,你希望政府为你提供哪些帮助和服务?”这一问题时,很多受访群众会答非所问地说,“最希望粮食能卖个好价钱!”
二盼种田能人“回归”土地
缺人、缺技术,成为农村目前最为显著的共性特征。在田间随机“抓人”,上党区、壶关、平顺参与调查的农民样本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分别占到100%、70%和50%。再从种田意愿上看,壶关县参与调查的20位农民有8人明确表示不愿再种田,其余12人继续种田也属“无奈”,平顺县被调查的26人全部表示不愿继续种田。“种庄稼的65岁以下的都算是年轻人了”,此语背后,“谁来种田”、“谁来种粮”的尴尬仍亟待破解。一方面人工费用、农资价格上涨,而粮价持续偏低,另一方面,进城打工的诱惑不减,“市场之手”的引导下,这笔账农民算得很清。缺人,不仅关系到“谁来种田”,还牵出“怎样种田”的命题。在种田手段上,壶关县参与调查的农民50%还依赖人工的传统耕作方式,平顺县则是以人力为主的半机械化;在学习种田技术上,壶关、平顺有70%的调查对象完全靠政府派人到田间指导。
在农业生产日益寻求机械化、科技化的今天,农村留守老人由于自身素质、学习能力、思想意识的欠缺,无法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调查折射出的是对种田能人“回归”土地的呼唤。
三盼政府应多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
首先,农资价格不能过高,政府应控制,因粮油价格涨价有限,农资价格过高了,农民就赚不到钱。其次,农机推广在山丘区较难,主要是因为道路不通,政府应修好农机道路,并推广农机专合组织提供农机服务。最后,在政策指导上,政府主要是提供政策层面的服务,控制农资价格、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并实行最低价格保护,提高保险赔付。农技部门提供新品种的信息服务和优质高产的技术服务,特别是病虫害的预防技术服务。
四盼培育一批农机大户
“我们现在都是60多岁年龄的人了,如果下地干一天下来,就是腰酸背疼,第二天还不好恢复体力。如果有农机大户来承包从耕、种、收一条龙,双方都划算。”3月1日,笔者在平顺县青羊镇莫流村的10户农户中调查时,95%的都有这种想法。笔者了解到,该村有300多个劳动力,80%的中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种地的全是50到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他们还要承担做家务和带孙子等活。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兴起,当地农民认为以农机大户来一条龙承包是两全其美的事。
五盼支农贷款能得到保证。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民希望农村金融行业加大单笔贷款额,让农民及时足额地贷到所需的款项,用于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另外,多数农民需要的贷款投资项目回收期一般在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广大农民希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根据农民经营项目,灵活确定贷款额度和合理约期,方便农民贷款,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贷款需求。农民还希望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审批手续进行简化,改变过去手续繁多、审批时间长的缺点,快速为急需春耕用款的农户发放贷款。
六盼信息技术下乡。“希望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解各自领域最新技术信息,并通过视频授课、现场指导等形式,让科技服务看得见、摸得着。”上党区荫城镇农民魏文生说出了这些农民的期盼。 魏文生去年试种了葡萄和梨两种特色经济作物,各种了两亩。让他操心的是,这两种经济作物在浇水、施肥、光照等各项指标方面对管理的要求都较高。“如果能有农技员到田头指导一下,心里就有底了。”他说,高效农业需要高新技术,仅从成功种植的农户那里照搬经验,由于其知识结构不完整,容易出问题。长子县是全省双孢菇食用菌生产基地,好多外地农民慕名而来,学习种植双孢菇的经验和操作步骤,但回去后,由于没有相关技术跟进,成功种植的农户极少。为什么?魏文生一语道破天机:“只学到了表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壶关县高级农艺师李鹏飞看来,专项信息发布不是简单地分发资料,而是要组织各大领域的高级农技专家向农民专项介绍各自领域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适用种养模式等实用技术,并接受农民现场提问,让农民听得懂、问得上、有话说,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服务“三农”的根本目的。
七盼出台粮食定价和补贴。
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种粮大户张耀进说,没有销售出口是目前玉米面临的最大难题。少赚钱是肯定的,现在我觉得玉米价格应该有定价,然后具体出台如何补贴,玉米成本价格核算包括土地、生产资料,目前一垧地成本价格一万七一万八,大豆都有定价,但是玉米国家现在一直都没有定价,我们作为种田大户还是希望市场有定价,我们再调整种植结构,主要是希望在去除成本之后,最终要有利润。
八盼农资价不涨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作为春耕备耕最重头的内容,就是农资供应问题了。那么,新年农民对化肥、农药等农资又有什么新需求呢?
立春过后,长治市屯留区李高乡王公庄村的种粮大户郝国云更不得闲。他一边要做好油菜、小麦田的施肥、清沟、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一边还要订购粮种、农资等,为下一季生产做准备。
去年,承包了400多亩农田的老郝喜获丰收,总产量40多万斤。郝国云说,这几年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各类补贴名目繁多,粮食收购价格也略有稳中有升,种粮的效益不断好转,因此,今年准备多种粮。
对于老郝这样的种粮大户,眼下最关心的就是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了。因为,现在种粮的比较效益还不高,对农资价格变动还是十分敏感的。
从近两年情况来看,受农资价格影响,生产成本连年上扬。郝国云给笔者算了笔账:像化肥,因为涨价因素,去年每亩支出提高了10元,每亩需要花费60元成本;种子涨幅更大,从过去每亩30元,涨到现在的50多元。
“我们现在迫切要知道的问题就是:农资紧俏吗,会不会涨价?”郝国云说,如果要涨,要不要早做准备,多储存一点?供销社农资部门,作为我省农资供应的主渠道,今年会有什么具体措施,提供平价农资?
(秦风明)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