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5 浏览量:
檀学文
精准扶贫思想是治国理政的行动理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的指导思想,是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思想将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经过脱贫攻坚战的洗礼,形成更加成熟的精准扶贫理论。脱贫攻坚实践需要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不断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克服难点问题。
精准扶贫思想的根本特点。精准扶贫思想是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完整观念体系,包括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脱贫攻坚三个方面核心内容。精准扶贫是对扶贫工作全过程提出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六个精准”。精准脱贫是对脱贫方式和脱贫成效提出的要求,要针对主要致贫原因,综合采取以“五个一批”为代表的脱贫路径,使贫困户的收入和生活条件达到脱贫标准,并规范退出。脱贫攻坚是明确要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目标;确立党政同责领导体系、大扶贫格局、资源投入和政策保障体系、扶贫责任体系,为实现脱贫目标提供支撑体系。精准扶贫的目的是要找到所有的贫困人口,识别其致贫原因,再针对性地提供适用的脱贫措施和手段;精准脱贫是要让识别出的贫困人口能够真正实现脱贫,这就要求脱贫措施具有适用性、充分性和持续性,还要解决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问题;脱贫攻坚既是精准扶贫的动员令,又是行动指南。精准扶贫思想的根本特点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三者的高度统一,每个方面都有独特内涵,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但是最终以精准脱贫为目的。
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转化。从2014年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开始,精准扶贫思想迅速转化为实践。经历了4年多的实践检验,许多早期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得以解决,发展成为一套基本成熟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行动方案。精准扶贫实践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迅速增加人力和资源投入,尽一切可能追求全部脱贫目标;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实施全社会超常规动员,合力进一步增强;不断改进贫困人口识别方式,逐渐消除指标控制,提高识别精准度;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责任制基础上,在村级层面形成了由村“两委”、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组成的扶贫“四支”队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力量不断加强;以“四到县”和资金整合推动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的精准;形成了多样化的脱贫路径,最终可归入发展生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三大机制;发挥考核和评估“指挥棒”威力,以贫困退出机制保障脱贫质量。
用精准扶贫思想加强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中国的精准扶贫已经创造了奇迹,下一步应该更好地推动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应用,在实现脱贫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接下来一年多时间里脱贫攻坚的重点就是要坚持精准扶贫思想,加强对脱贫攻坚的指导,致力于解决各种仍然存在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以及各种难啃的“骨头”。对于脱贫方式,目前已经形成了十多种做法和手段。但是归根结底,这些手段可以归纳为发展生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三大机制。其中,后两类措施归根结底都是福利性的,要达标,但是不是多多益善;只有发展生产类的措施是通过经济活动,为贫困户创造借以脱贫的财富。只要涉及经济活动,就要服从经济规律;只有当扶贫产业按照市场规律运行,才有可能实现产业扶贫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发展生产是最重要和最需要持续努力的扶贫方式。产业发展的脱贫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发带动就业的“涓滴”效应,二是瞄准贫困户的精准扶贫。贫困户与产业扶贫的联系包括三个层次:直接自主地在产业扶贫体系之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作为受雇劳动者参与生产劳动,以及作为权益人分享产业收益。理想的产业扶贫模式是,有具有足够市场竞争力的经营主体的带动,产品适销对路,贫困户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参与方式。产业扶贫成功的条件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一般市场主体的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有市场竞争力,生存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政府支持扶贫产业或企业,要以企业经营符合市场规律为前提条件。政府的支持是为了补偿企业参与扶贫的社会贡献,不能为了扶贫目的而支持弱质的或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产业。换句话说,产业扶贫的成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产业自身符合市场规律,二是做到精准扶贫。当前产业扶贫的现实困难更在于前一个方面。开发式扶贫是中国历来传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的体现。中国本身就处在市场经济健全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贫困地区发展更是相对滞后。扶贫产业成功的例子虽然比比皆是,但是盲目的决策、扭曲的支持所导致的丰产不优质、优质不优价、丰收滞销等现象也存在。在当前农产品供给总体饱和的大背景下,几乎任何新增产品入市都只是加入更激烈的竞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电商的发展、产销对接、消费扶贫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扶贫产业的困境,但是都不是根本性的。
产业扶贫攻坚战的打法与教育、健康、危房改造等领域是不同的。对于单个企业和局部地区来说,可以采取出奇制胜、特色化和差异化等非常规思路取得成功;但是在宏观层面上以及对于政府来说,还是要坚守“久久为功”的信条,尊重市场规律过程。各级政府更重要的任务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条件,避免指令性计划,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产业规划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政策,在基层做好贫困户的自主自愿参与和利益保护工作。
贵州省作为全国重点贫困省份之一,近年来实施大扶贫战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建扶贫攻坚示范区,开展春季攻势和秋季攻势行动,脱贫成效走在全国前列。贵州省坚持大力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高效农业,设立脱贫攻坚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实施“三变”改革,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性脱贫方式。2018年以来,贵州省更是开展了农村产业革命,推动观念转变、作为转变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把产业革命置于“四场硬仗”之首,这是扭住了精准脱贫方略的“牛鼻子”。建议贵州省在推动产业革命过程中,在发扬革命精神的同时,保持战略定力,放长眼光,尊重市场规律,培育企业家群体和发扬企业家精神,发扬“上下结合”推广成功经验的优良传统,培育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确保农村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产业扶贫的稳健持久。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贫困与福祉研究室主任)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