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 浏览量: 作者:海兴县老区文化传承研究会会员,小山中学校长 孟振山 来源:中国老区网
在海兴县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村村都有抗战故事,人人都有战争经历,其中包括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孟祥珍,1910年出生于河北省海兴县小山村(原属山东省无棣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读过高小。青少年时代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爷爷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抗日途径。但作为有志青年,却报国无门。
1937年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那年冬天,早期共产党员石景芳来小山区举办短期培训班,通过培训班学习,爷爷初步接受到共产主义和抗日救国思想的熏陶,逐步成为一名抗日积极分子。在党的安排下,他担任小山区的交通员。负责为党和部队搜集、传递情报。当时小山村农户分为六排,爷爷担任一排排长,主要工作是为驻村八路军提供给养,安排食宿。另外,由于爷爷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严谨的做事态度。党经常把转移驻村干部和八路军伤员的任务交给他。爷爷经常利用夜间,用自己家的驴子护送转移过多名党的重要干部和伤员。如张树战、杨大姐(化名)、许宝兰、高淑芬等同志。根据党的指示,爷爷宣传发动群众保护青纱帐、开挖交通沟来应对鬼子的扫荡、侵袭。青纱帐、交通沟既掩护了军民,又限制了日伪军汽车和洋马的活动,得到了组织上的肯定和表扬。
参加抗日积极分子训练班
一九四二年农历正月,县委书记张晨光在小山区山后村举办抗日积极分子训练班,在训练班上,爷爷由张晨光、刘湘厚两位同志介绍,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爷爷被任命为区里粮秣员兼小山村第一任农会主任。考虑到爷爷工作的重要性,加上当时残酷的斗争环境,组织上发给爷爷两颗手榴弹防身。爷爷曾经向组织上保证:“如遇不测,一颗手榴弹投向敌人,另一颗留给自己……”。
小山区青纱帐
一九四二年的夏秋季节,一个深夜,弯月当空,繁星点点。爷爷
正在执行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他身上有一份重要的情报和数额较大的北海钞票(当时党政军给养),他要把这些送到下一个交通站,然后转交给上级。然而在他身后八十米的地方,有六个汉奸特务正在尾随跟踪。
这一切爷爷早已发现,他深知甩掉“尾巴”绝非易事。考虑到身上重要的情报和部队的给养,一旦被敌人抓住,牺牲是小事,对我党我军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绝不能让特务们抓到。想到这里,爷爷摸了摸缝在衣袖里的情报,然后又摸了摸别在腰间的两颗手榴弹,坚定地继续向前走。突然,他向右一拐,径直的朝着一片高粱地走去。
他的这一反常举动引起了敌人的警觉,他们知道“跟踪”已经被发现,便急不可耐的加快了追赶的脚步,并大声喊道:“站住!不然就开枪了!”。
爷爷停下脚步,一只手紧紧握住一颗手榴弹,他稍稍扭了一下头,用眼睛的余光看着身后的敌人,等待着合适的距离。
嗖——的一声,爷爷扔出了手榴弹,轰——的一声,一个特务应声而倒,其他的特务也都吓得趴在了地上。趁着手榴弹爆炸的烟雾,爷爷迅速的钻进了夜色下的青纱帐。这时,后面的枪声响起,子弹在高粱地里乱飞。
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加上多年丰富的战斗经验,子弹并没有打到爷爷。他猫着腰穿过青纱帐,跳进交通沟,沿着沟奔向另一片高粱地,很快甩掉了“尾巴”。
而敌人不敢进入青纱帐,加上手榴弹的震慑,叫骂着朝着高粱地乱放了一阵枪,然后悻悻的离去。
这是爷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经历。据老人家回忆:“如果当时敌人追了上来,无法逃脱,第二颗手榴弹就只能留给自己,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这次经历使爷爷在以后的斗争中更为谨慎,战斗经验更加丰富!并且出色的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一个又一个任务!
爷爷常说:“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者都把生死置之度外,时刻准备着为党和国家、为全民族解放献出自己的一切!”。
我的爷爷孟祥珍
每当回忆起爷爷,在我的脑海中总会有这样的画面:在那个烽火硝烟、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青年的爷爷,腰间别着手榴弹,机智勇敢、坚定自信的穿梭在小山的这片土地上。在青纱帐中、在交通沟里、在村头、在山间,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他和他的战友们、他和父老乡亲们共同抗战,打击敌人,守护着家乡这片热土!
编辑:黄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