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0 浏览量: 作者: 李继万 来源:中国老区网
1941年冬,李德保在太岳四军区
我的父亲李德保,字连峰,1926年出生于济源市坡头镇毛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担任杜八联东三村儿童团团长、八路军地下交通员;1941年参军,在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部担任警卫员、通讯员;参加过“五一反扫荡”、“豫北战役”、“豫中会战"、“临汾战役”,三次负伤,两次荣立战功。父亲一生坎坷,一生追求真理,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跟着共产党,在平凡的岗位上处处留下了奋斗的足迹。
党恩不能忘
我们家祖上三代贫农,靠给地主老财种地、当长工为生。爷爷弟兄三个因不识字和邻村财主李兴荣签订了租地四十亩协议,后李兴荣背信弃义,用假合同欺骗爷爷,又在寒冬腊月将一家人赶出家门,全家人苦不堪言,受尽欺凌。爷爷三弟兄发誓,再苦再累也要让父亲读书识字。
父亲七岁那年带着长辈们的嘱托走进了本村小学,十岁时又到离家十里外的泰山庙第十六完小读书。1938年2月,日本鬼子侵占了我的家乡,父亲参加儿童团担负起东三村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查路条、检查日货的重任。后来父亲失学,他随着逃难的队伍要饭到了山西省浮山县,在那里给一大户人家放牛、打短工,饥寒交迫,受尽折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滔天罪行,亲身经历了地主老财对穷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仇民族恨时刻在胸中燃烧,当年遇到革命队伍时,他毅然参加了八路军。父亲常常告诫我们,是共产党把我们全家从苦海里救了出来,一生不能忘记党恩呀!
党恩重如山
党恩重如山,一生报党恩,父亲一次誓言,一生坚守。走上革命道路后,父亲更加勤奋努力,苦练革命本领,立志终身报国。在部队,他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英勇作战。1945年4月,豫北战役中,父亲所在部队在孟县双柿树一带和日本大部队遭遇,为掩护队伍突围和负重伤的教导员卫以恩同志,他和战友们舍生忘死,机智勇敢和敌人战斗,出色完成任务,还为大部队增援赢得了时间,最后我军打了一个大胜仗,新华日报(太岳版)还刊载了父亲立功的消息。当年父亲腿部负伤不能随军作战,被送往沁水县抗大太岳分校学习。半年后,因不能参加军事训练课的学习,又转入太岳军区晋豫中学行政干部班就读。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吹拉弹唱、书法绘画的爱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1947年春天,父亲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
作为新中国一名人民教师,父亲总是感到自豪和骄傲。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他对自己的要求和工作标准从来没有降低,始终按部队的标准、军人的要求对照自己、对待工作,他以极大的耐心、细心、热心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如今在市档案馆的教育史册上还记载着父亲的多个教学实例:“李德保同志在讲巜漱口》一课时,为说明酸性能对牙齿造成腐蚀,课前将鸡蛋泡在醋里,上课时让学生观察蛋壳的变化,证明酸性刺激性,使学生注意牙齿,吃罢饭养成漱口的习惯。下课后学生都互相检查牙齿的毛病,并下决心爱护好牙齿。同学们说:‘咱们吃罢饭都一定要漱口,不要让残余的食物留在牙缝里。'";(见济源档案全宗3号,案卷298第35页)。“李德保同志在教语文《到合作社买东西》一课时,不是单纯说明主人公能帮助妈妈做家务,做得又快又好,省妈妈操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合作社的好处,买东西又便宜又好,价格公道,还不受奸商剥削。今后国家工业发达了,还有更大的幸福,使学生体会到只有好好劳动,走合作互助道路,才是真正的幸福,从而展现出新中国的美好远景,使学生们为祖国强大而努力学习。”(见济源档案全宗3号,案卷58号第82页)。1948年夏季,年仅22岁的父亲就担任南官庄学校教务主任,后又被任命为东郭路学区校长,并获得了多项荣誉。1949年6月,全县514名教师参加“六六”教师节评功表模活动,会上评出7名模范教师、8名模范校长,父亲就是其中一员。时任县长许子善亲自为父亲签发证书、颁发奖状并合影留念(见太岳行署档案67卷第12件第50页)。同年12月,父亲被评为济源县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县首届劳模表彰大会,他把这些奖品和荣誉珍藏在家里,时刻鞭策着自己。父亲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新社会和过去大不相同,以前咱们受苦的人谁也看不起,如今我们做了主人,为国家尽了一份力,党和政府还给这么高荣誉,一定要倍加珍惜,更加努力工作。”
1948年2月,国内战场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解放临汾迫在眉睫。按照太岳区党委的指示,济源县委抽调2000人赴临汾参加战斗。父亲又作为参战队伍一员,担任济源县支前大队二中队宣传干事。临汾战役中,他在调动该中队参战人员积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战报记载:“二中队文化干事李连峰,创造用小报的方式,每天到班下搜集材料,把各班集体的个人的模范事迹写成小报贴在墙上,谁说的,稿上写谁的名字,写上谁谁就高兴,表扬谁,谁就喜欢。参战中,他把爱护伤员的先进事迹编成快板、西皮戏、连环画,先贴在队里,后贴在街上,极大的鼓舞了大家。他们争先恐后照顾伤员,人人争着立功,个个自愿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去。二中队原有90副担架,四人一组,一人专挑行李。后来在减员增多的情况下,大家提出四人一架,一样完成任务,争着报名,有的还兼两份工作,最后编了92副担架,超过原来任务,增加了一百多个人的参战力量”(见太岳行署档案40卷第一件第17页~18页)。庆功大会上,父亲被评为支前功臣。
父亲一生对党的特殊感情,使他一身正气,干任何工作都雷厉风行,身上有使不完的劲。1983年父亲离职休养后,工作热情不减,他种养鲜花无偿送乡邻、送机关企业,自费建立“杜八联”老干部图书室、农民书屋,到学校给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当他看到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归乡的退伍军人、残疾军人或五保户生活困难时,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始终带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帮其挑水劈柴、买米购面解决实际困难,多家媒体报道过父亲的事迹。1988年父亲被济源县委、县政府授予“新愚公”荣誉称号,2005年、2015年分别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一枚。离休后的十多年间,父亲四次被焦作市委、济源县(市)委评为优秀老干部,六次被评为市老干部先进个人。
党恩万年长
永远跟党走,初心永不变,这是父亲一生坚定的信念。1950年8月,立过战功,当过县、区模范教师、校长和劳动模范的父亲,蒙受冤屈回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他一干就是20年,为家乡的基础教育和扫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在济源市的档案资料中也记载着父亲的多项工作业绩。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又一次受到冲击,清理阶级队伍时他回村当了农民。在人生的最低谷,父亲也始终坚定信念,相信组织一定会还自己清白。在生产队劳动,他帮助乡亲们学习文化知识,月月出满勤,休息时间搂树叶、拾粪、捡柴,开荒种地,增加微薄收入,补贴家用,永远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那个年代,我们都因父亲的问题身心受到过伤害,遭受到委屈和压抑,我们也曾为父亲鸣过不平,有过抱怨,可我们的父亲依然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在艰苦条件下默默的劳作着,从来没有听到过他对组织有一句责备,一声怨言,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党的热爱和忠诚。父亲受屈三十一年,以农民身份在村里忍辱负重,始终初心不改,使命没变,革命热情不减,事事起带头作用,处处是模范。我们是“继”字辈,兄弟五人,名字最后的“党、恩、万、年、长”都是父亲所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组织为父亲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恢复公职,当时没有补发工资,没有安排职务,没有子女顶替接班,他也毫不介意。他说:“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已经是幸运的人啦”。
1983年,李德保离休
1983年父亲离休后,担任着坡头乡关心下一代协会常务理事、离退休老干部毛岭议事组组长,他把老干部工作当作大事去抓,在抓好关工委工作的同时,还为革命老区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整天忙个不停。他说我耽误的时间太多了,希望在有生之年再为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当时家人们对父亲的许多想法和做法都不得其解,就我而言也不太明白,尤其是我的母亲一直持反对意见。她总认为父亲蒙冤受屈吃了半辈子苦,多种疾病缠身,再加上腿上留下的两处弹痕时常折磨着他,希望父亲不要再出去工作,好好在家休养,子女们有时也好言相劝,这些都没能阻止父亲,他对工作的执着可见一斑。
2020年5月,我退出工作岗位后走进了父亲的世界。在整理父亲的史料时,找到了老父亲一些泛黄的,有的已经退色的奖状、证书,发现了他的一些奖品,看着档案资料中记载着父亲的种种业绩,静心去阅读了父亲的篇篇日记,我陷入了沉思……我明白了,困惑我已久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那就是父亲把跟党走,报党恩这个初心永远的记在了心里。他一生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受到什么不公正待遇甚至冤屈,从来没有改变他对党的热爱,对国家忠诚的那颗赤子之心。真正理解了父辈们那代人的初心,他们一生都践行着把一切献给党,把一切献给国家,献给人民,甚至献出生命的铮铮誓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真正含义,这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精神。我们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父亲一生初心不变,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