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队伍造福渔民

2014/02/20  浏览量:   作者:黄云峰  

  大黄鱼、鲍鱼、蛏蛤和海带等海鲜,对于拥有37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的福建人民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让渔民腰包渐鼓的水产品如鲍鱼、南美白对虾和海带等都是从外地引进后再本土化养殖的。

  目前,我省鲍鱼产量占全国70%、虾苗占全国产量60%、海带育苗量全国第一。这些海鲜品种,能成为福建海水养殖业的当家品种、渔民致富的法宝,得益于专家学者的辛勤科研外,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功不可没。

  人虽少成就大

  我省共有农技推广员1.8万余人,从事渔业技术推广的不到2000人,但这十分之一的队伍所服务的海洋渔业,其产值却达2000亿元。

  我省海洋渔业养殖的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是海洋渔业技术推广队伍让它们以最快的速度进村入户,化为了渔民口袋里的钞票。

  我省目前已经建成了一个覆盖全省的技术推广网络,使渔业技术推广队伍的触角伸到了全省每一个渔区渔村。

  桥梁和纽带,这是渔业技术推广队员们对自己的定位,他们明白,让专家的成果和技术迅速来到渔民身边,把渔民们的需求第一时间反馈到专家面前,这是渔技推广员的基本职责。

  送技术搞创新

  “我们既要送技术,也要搞创新。”连江县黄岐镇渔技推广员林位琅说,很多新技术从实验室出来后,受养殖环境限制或变化、渔民文化素质低下等因素的影响,还需要进行试验和示范,在“安全性、适用性、先进性”的充分论证后方可大面积推广。

  我省引进鲍鱼养殖时,养殖笼子五花八门。林位琅将鲍鱼笼子改成了统一规格的圆形和半圆形。这种看似简单的改变,却提升了海水对笼子的冲刷力度,鲍鱼成活率因此大幅度提高。

  养殖海参北方多采用池塘养殖模式。福建海湾多、池塘少,渔民更喜欢使用筏式笼子吊养,从池塘养殖移到海区渔排上养殖,看似换了个地点,但是却大有区别,何时投苗、喂以何种饵料、何时收货等等技术都是渔技人员与渔民在生产实践中去探知、总结和提升出来的。在一线的技术推广员中,类似的小发明层出不穷,它们科技含量虽然不高,却实实在在弥补了实验室研究的盲点,减轻了渔民的劳动负担,提高了养殖效率,深受渔民欢迎。

  期待攻克三难关

  水产技术推广是渔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今年我省在54个县开展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积极争取了105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机构设置进一步优化,技术力量进一步增强,为这支队伍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满满信心。

  推广高科技养殖技术是他们的一大目标。当前我省养殖户最担心的就是养殖环境变化造成养殖损失。今后,渔技推广部门将重点推广池塘水质在线监测技术,通过应用信息化的技术和设备,渔民即使在外地,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及时掌握水质变化状况,并可遥控调节饵料投放的总量,提高养殖效率。

  渔民培训是事半功倍的一项工作,过去渔技推广重在送技术,培训渔民方法不够灵活,效果不够理想。今后,渔技推广单位将重点依靠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培训一批大户,带动一片地区,让养殖户真正掌握先进渔业养殖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养殖户原先一直追求的是产量,现在大家更重视质量了,无公害养殖正日渐红火。而认真做好无公害养殖的技术指导工作,也是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职能之一。

  “我们渔业技术推广队伍本来就是风里来雨里去。只要渔民腰包越来越鼓、水产品产值越来越高、水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有保障,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笑着说。

编辑: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