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平凉泾川县:“劳务红娘”显身手

2014/01/02  浏览量:   作者:赵永刚 薛小锋  

  “今年出外打工,不光学到了技术,还赚了钱,以后还要跟着‘劳务红娘’干。”2013年12月18日,记者来到泾川县罗汉洞乡红寨村,刚从河北沧州打工回来的巨南福说。

  巨南福说,他2013年通过吕永红的介绍,在河北沧州一家电厂学到了配电维修这门手艺,还挣回了3万多元,是打工这么多年,收入最好的一年。

  巨南福口中说的吕永红,是泾川县罗汉洞乡三山村人,从2004年开始,吕永红就在广州打拼。他还利用自己掌握的劳务信息,专门为外出务工的老乡们牵线搭桥,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几年下来,经他帮忙找到工作的人达400多人,他也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劳务红娘”。

  2013年3月,吕永红通过前些年在广州认识的一位电厂经理介绍,包下了在宁夏、内蒙古、河北三个电厂负责配电、电机维修的活以后,便叫上同乡的16个人踏上了打工路。“辗转3个地方虽然辛苦,但大家心里高兴。因为每天能挣140元,工作8个小时,吃住免费,一年下来,我们每个人都赚了3万多元。”吕永红说。

  泾川县是一个有30多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已成为泾川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该县盯准了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子,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一部分农民因此而脱贫致富,过上了“家有新房,手有余钱”的好日子。

  1995年,城关镇水泉寺村农民史元福,凭借自己的精湛厨艺,只身到山东青岛打拼,从一个后厨师傅开始做起,他逐渐发展到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快餐店。这期间,他还主动帮助来青岛务工的甘肃籍老乡找工作,几年下来,经他介绍找到工作的就有1000多人,成为当地有名的“劳务带头人”。

  2008年,史元福牵头成立了山东省甘肃同乡会,专门负责为来山东的甘肃籍务工人员提供工作岗位和法律维权服务。2012年,为了能专心打理同乡会的工作,史元福决定将自己经营多年的快餐店转让,打出了“甘肃人在青岛”的劳务标志,发展会员300多人。为了能让务工者学到一技之长,同乡会定期组织务工人员参加由我省劳务部门驻青岛管理处联合举办的技能培训班。“过去凭力气打工,经常找不到工作。现在有了技术,活好找,钱也挣得多。”在青岛打工的泾川县城关镇延风村郭娉娉深有体会地说。

  近年来,泾川县充分发挥劳务经纪人的传帮带作用,让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抱团”外出“淘金”,打响了“果都泾川人”劳务品牌。目前,活跃在该县的劳务经纪人达500多人,经这些“劳务红娘”牵线搭桥输转的富余劳动力每年都超过了2万人次。2013年,全县输转富余劳动力7.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15亿元。

编辑: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