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心系发展 情系百姓

2013/08/28  浏览量:     

  刘春和,男,1951年8月出生(62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1989年3月以来一直任大庆市大同区大同镇一村党支部书记(老区村支部书记),现任大同区人大代表、党代表、区人大主席团委员。

  刘春和同志自担任一村支部书记以来,他就立志服务老区人民,充分发挥在政治、经验和熟悉农村工作的优势,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一村成为全区经济最强村,全省经济百强村,村党支部先后多次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大庆市“五个好”建设先进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被评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市级农业生产先进个人,连续多年获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区级先进生产工作者、区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园区、创品牌,培植壮大蔬菜产业。为了让农民尽快富起来,刘春和立足本村实际,引导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村已经成为大同周边有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在推进棚室产业发展中,面对一些农户怕担风险不敢干、不懂技术不会干、缺少资金没钱干等问题,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村民“打样”,第一个带头建棚室,一次性投资23万元,在萨大路沿线建了2栋温室和4栋冷棚,先后多次到辽宁等地学习提子栽培技术,当年每栋纯收入1万多元,并指导带动班子成员从事棚室种植,主动担当起技术指导员,成为全村提子生产的带头人和行家里手。就这样,党员干部带头做示范,领着农民干,先后有32名党员干部率先发展起了蔬菜生产,与农户结成帮扶对子64对,带动500多农户发展。他先后协调区信用社提供贷款480万元,举办技术培训32场次。通过反租倒包的形式,为农户集中规模发展提供耕地,着力解决资金、技术、用地等方面的难题。他在蔬菜产业化、特色化、标准化上下功夫,规划建成了萨大路万亩设施果蔬产业带,建有棚室1400栋,其中温室318栋,冷棚1082栋,主栽番茄、香瓜、西瓜、提子及各种叶菜,建设欧式看护房136栋,年产果蔬5600吨,收益2200万元。同时,与辽宁依农科技有限工司合作,重点建设全区第一个果蔬新品种展示园,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果蔬新品种,给农民示范打样。通过试种示范,带动周边农户220户,累计试种新品种30多个,年增收150多万元。成立同达农副产品开发公司和村之韵蔬菜生产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263户,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二是建市场、搞服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如何充分发挥地源优势,让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是刘春和始终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为了支持农民闯市场,为村民蔬菜生产找销路,找“婆家”,为农民致富搭建桥梁,1998年他将萨大路以东的一块20多亩的土地拿出来,建设同萨果蔬菜批发大市场。2003年又投资500万元对市场进行扩建,现市场占地1.2万平米,容纳经营业户1100户,同时,搭建果蔬销售货点24间,配齐配全电子屏幕等设施,实现蔬菜日交易量超1200吨,交易额达180万元,年效益5000多万元。

  工作中,他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带领部分农户发展蔬菜品业的同时,依托城乡结合的优势,把目光盯准在了二三产业上,鼓励农户跳出土地,靠打工做买卖挣钱。针对一些农户固守田园、思想保守的状况,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先后包扶培养了12名致富典型,通过开展事迹巡回报告、典型户现身说法等形式,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户眼红心热,增强信心和动力。一屯农民党员王胜功家中只有4亩多地,虽说生活还过得去,但并不宽裕,刘春和帮他想办法、出点子,让他在居民区开食杂店挣钱,从帮助租房到帮办证照到垫付1万元货款,刘春和每个步骤都能想在前,王胜功的食杂店终于开起来了,现在成功转型为饮品批发超市,年收入可达5万元,并带动30多个农户做起了餐饮服务业。为了促进劳动力顺利转移,他积极与区直部门和相关企业联系,免费为农户培训驾驶、裁剪、烹饪和瓦工等实用技能,先后举办培训班5期,招工见面会8场次,发放招工信息宣传单3500多份,与区内外的12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用工联系。现在,全村有600户农户从事第三产业,占总户数的62%。有768人常年从事贩运、加工、建筑、家政和跑出租等行业,累计实现年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村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的23.9%。

  三是筹资金、立项目,兴办村屯公益事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刘春和深深地体会到,要彻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光顾经济建设不行,还必须改善好群众的生活环境。为此,以村屯绿化、道路硬化、水源建设和环境治理为主的战役在一村全面打响。工作中,他积极向上争取“人畜饮水”、“村村通”工程等建设项目,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急的又犯了高血压的老毛病。在刘春和的积极努力下,先后筹集到资金1240万元,着力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等实际问题。在村屯绿化中,他深入村屯现场规划,带头挖树坑、植树木,全村5个屯都达到了文明屯标准,近三年完成了78亩的植树造林任务。在道路修建上,他组织党员群众修路基、挖土方,节约建设资金,改造同心街道路1公里,在同源路北住宅新区建设便民路0.4公里,修田间砖路6条2200延长米,实现了屯屯通、路路通。在水源建设上,争取国家扶贫开发项目打大井,积极动员农户打抗旱小井,使全村小井增至 350眼,大井32眼,可控制灌溉面积5840亩,在去年大旱之年农民取得了丰收。同时组织实施了5个屯的人畜饮水工程,使群众饮用上了安全放心水。在环境治理上,结合“创卫”工作,他征求群众意见,在村里设立专人定期清理村屯垃圾,补贴农民建沼气池31处,村屯卫生状况大为改观。同时,与区电视台沟通为全村通上了数字电视,在各屯设立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等活动场所,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屯风更加淳朴,多年来没有上访户、群体斗殴现象。

编辑: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