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90岁老人为无名烈士守墓45年

2013/02/23  浏览量:   作者:小 非  

  亲历13勇士牺牲的佛光峪之战

  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佛光村北约500多米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烈士纪念碑,碑身后依次排列着十几座坟茔,13位无名烈士在这里长眠。

  每天,90岁高龄的裴麦闹老人都要习惯性地到山坡上走几趟,清理一下坟头的杂草,擦擦纪念碑上的尘土。无论刮风下雨,老人从不间断。

  提起69年前发生的那场“佛光峪之战”,裴麦闹老人仍记忆犹新。

  1944年9月,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来到佛光山区,随后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1944年12月30日夜,独立支队发起佛光峪战斗,此次战斗八路军歼灭日伪军百余人,日军被迫撤掉佛光寺据点。负责阻击的2班13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裴麦闹老人回忆说,当时的战斗打得很激烈,八路军和日本鬼子拼刺刀,我们的战士牺牲得很壮烈。激战结束后,裴麦闹和他的四叔及十多位乡亲含泪收起了13位烈士的遗体,将他们埋在佛光村村北一处向阳的山坡上。由于13位战士牺牲时没有留下任何能证明身份的物品,他们的墓地也就成了无名烈士墓。

  86株柏树见证40多年执着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68年。由于多年缺乏管护,无名烈士墓周围荒草一片,加之长时间风刮雨淋日晒,烈士的坟堆已经变平。每当经过此地,裴麦闹顿生凄凉之感,回想当年含泪掩埋抗日勇士的一幕,他心里怎么想都觉得不是滋味。

  裴麦闹在村干部王丰社的支持下,挑起了守护烈士墓的担子,并承诺要尽心尽力,看护好13位无名烈士的墓地。

  起初几年里,裴麦闹的任务就是给烈士墓地培培土、铲铲草,驱赶一下在烈士墓地吃草和踩踏的牛羊。从1976年开始,裴麦闹开始在无名烈士墓周围种植树木花草,柏树、月季、冬青等。由于烈士墓周围没有围墙,为了防止牲畜随意进入,他还在烈士墓四周密密地种植了花椒树,长大的花椒树像篱笆墙一样把烈士墓紧紧地围了起来。

  烈士墓地那80多棵柏树,记录着老人的执着和倔强。

  为了在墓园栽植柏树,裴麦闹步行10多公里,翻过三座小山去背树苗,每次背十七八棵。路不好走,背得又太多,有时候一不小心,连人带树都滚到了沟里。裴麦闹说:“基本上都是头天晚上挖树坑,第二天一早背树苗,下午种树苗,第三天早上再挑着水浇树苗……”

  柏树不易存活,常常是头一年种满了,过了冬又都枯死。有一个树坑,连续栽了9棵树都没栽活。裴麦闹只好多次到临近的安乐集体林场,向有关人员请教栽种松树和柏树的技术。山上缺水,老人就一担一担地往山上挑水,在这个十分缺水的小山村,每挑一担水都要来回走三四公里。有的树旱死,老人就马上补种。现在早已成活的86棵柏树,当年栽植的树苗就用了300多棵。

  栽树不易,看管更难。为了让13位无名烈士有个安静的环境,裴麦闹得罪了不少人。一次,附近学校的老师组织学生上体育课,一些学生钻进树木中捉迷藏。老人找到校长理论,直至学校专门开会,要求任何人不得再到烈士墓地随意踩踏,并在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墓祭扫才罢休。

  有人在附近放牛放羊,还有人把羊赶到墓地里吃草。遇到这事,裴麦闹就找到他们家劝说,从此去那里放羊的人少了。很多人虽然称他“一根筋”、“死心眼”,但都知道他是对烈士墓有了真感情。2012年年初,村里有人去烈士墓折柏树枝,不小心弄歪了一个柏树枝头,裴麦闹一晚上都没睡着。老人说,40多年了,见不得它被毁。

  无名烈士墓地在老人的精心看护下,翠柏成行,冬青凝绿,烈士们的灵魂得以安息。老人也曾经为这些烈士寻找过姓名和原籍,但都没有结果。

  这些年来,老人坚持每年给墓地培土、铲草、栽树、种花。就是在有病的时候,也要求儿孙们扶着自己,到墓地坐一坐,看一看。村民们说:老人现在90岁,能有现在的健康,可以说无名烈士墓是他的精神支柱。裴麦闹的孙子裴伟超说:“现在,墓场已经是爷爷最大的牵挂了。”

  一份特殊的遗嘱

  偃师市为无名烈士墓立了碑,并确定为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清明节,偃师市附近的中小学生、市直机关干部职工也会前来祭扫烈士墓。2007年清明节前夕,当年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皮定均将军的女儿皮卫华,专程从福建赶到佛光村,祭奠13位无名烈士,并看望慰问了裴麦闹老人,称赞老人是“新时代默默无闻看护烈士墓的无名英雄”。

  苍松翠柏,绿树成行。烈士墓前,不时有前来瞻仰陵墓的游客。很多人都问老人同一个问题:“您40多年如一日义务照看烈士墓,是一种什么精神在支撑?”裴麦闹回答:“八路军拿着命、流着血,小日本终于被赶走了,咱不能忘了队伍上牺牲的人。”每当看到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来为无名烈士扫墓,老人总是欣慰地谈论自己的心愿:“俺这么多年管护这片墓地,就是想让我们的后代不要忘了烈士,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偃师市人武部考虑到老人年岁已高,为烈士墓添土植树已比较困难,再加上老人无其他收入,便主动与地方政府联系,为老人争取了最低生活保障。武装部还联合民政部门对墓地四周进行了加固,解除了老人心头最大的忧虑。

  儿子、儿媳对他的做法很支持,经常上山帮他为墓地植树添土、浇水。老人总是反复叮嘱子女,要他们记住13名无名烈士墓的准确位置和树木的品种习性。裴麦闹有一个心愿,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希望大儿子裴献周把烈士墓地看护下去。裴献周向父亲表示继续承担这一义务。裴献周说:“老人这么多年的行动,对我们这些孩子也是一种教育,俺爹的心愿也就是俺的心愿,13名无名烈士墓的事就是我们裴家的事,老裴家一定要一辈一辈看护下去……”

  2008年11月,在村民和孩子们的共同见证下,裴麦闹立下了这样一个遗嘱:“我死后,儿子、儿媳要看护好烈士墓,不准向国家要一分钱……”他还郑重地在遗嘱上按下了手印。他说:“我年纪大了,给这烈士坟管理到这个样,也准备交给我下一代的孩子。一代代传下去,把它照顾好,让大家都知道这13名烈士在这,咋牺牲的,咱这里的老百姓不能忘记这13名烈士。”

  如今的无名烈士墓地,在裴麦闹及其家人的精心管护下郁郁葱葱,肃穆庄严,柏树高大挺拔,冬青默默吐绿。山半腰,一片被绿树覆盖的地方,就是13名烈士的坟墓所在地。四周的花椒树紧紧相连,形成了一圈篱笆墙。打开用荆条编织的一个小门走进去,人们会看到一溜13个低矮的坟丘掩映在冬青树下。坟前竖立的石碑告诉我们,这里就是13名烈士栖身的地方。

  裴麦闹老人说,他当年被日本兵逮去了,差点丢了命;现在,他用这条老命守护烈士英灵,是为了报恩。他一再重复这样的话:“那些为抗日而长眠地下的烈士,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我们活着的人,当然应该守护好他们的墓地。”谈到老人现在的身体,他说一顿饭还能喝一碗汤,吃一个馒头。只是牙不行了,掉得就剩一个了,戴着牙套,吃东西还疼。还有,这两年耳朵也不行了,听不清了。

  老人念念不忘的还是墓地。他说,活一天就守一天,等不中了,孩子们接班,世世代代守护下去……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