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红+绿”产业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

2022/10/21  浏览量:   作者:定边县老促会 安世良 郑越峰  来源:中国老区网

〈村情简介〉陕西省定边县堆子梁镇小滩子村位于长城沿线风沙滩区,八里河洪漫地尾端,土地“三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全村总土地面积36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500亩,林草地14400亩。有418户,1814人,是已故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李守林故居所在地。村内小滩子治沙造林陈列馆和李守林故居是榆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活动教育基地。

〈村庄革命史〉1901年,小滩子因“三边教案”割让给外国天主教会,蒙族阿木浪滩,汉族称捕兔滩。1945年“安边起义”获得解放,1946年安边县人民政府收回教区土地,进行土地改革,人民翻身做主,1955年建成农业初级社,改名为小滩子村。堆子梁镇小滩子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陕西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51年,村支部书记李守林联系28户农民建立农业互助组,开启了三十多年造林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的艰苦征程。把一个风沙肆虐,不毛之地治理成了沃野良田,沙漠绿洲,被称为“小滩子治沙模式”。李守林同志敢为人先,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当属榆林治沙第一人,堪称“榆林治沙精神”先驱。1964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九大至十一大连续三届任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大代表。

〈主要成效〉通过赓续“榆林人治沙精神”,传承革命红色基因。按照“生态立村,产业富民”绿色发展的思路。经过小滩子村几代治沙人坚持不懈的奋斗,一张蓝图绘到底。采取植树造林、治沙改土、营造农田网框林、农业综合开发等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得到了全面控制,改善了生态环境,华丽蝶变,一举拔掉穷根。目前,小滩子村林草覆盖率达到40%,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7500亩,人均8亩,全部实现水利化。2022年规模化种植玉米12000亩,绿色有机蔬菜4700亩,其中设施蔬菜200亩,马铃薯800亩;养羊6500只,引进龙头企业,养殖奶牛900多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0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201人,2019年实现全部脱贫。通过打造小滩子治沙造林陈列馆和李守林故居这块金色招牌,建设“定边辣椒”有机绿色蔬菜基地,“红+绿”融合发展,品牌效应“1+1〉2”,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生态绿色化发展。

〈经验做法〉依托当地优势条件,挖掘红色资源,按照“红色文化+绿色产业”农旅融合、商旅融合的发展理念,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发展新业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以红带绿,带起绿色发展。一是“红+绿”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在县级政府的扶持下,建设“小滩子村治沙展馆”和修缮了李守林故居,采用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陈列了历史人物照片、劳动工具、生产生活设施、光辉历程、治沙英雄故事和有关报道等珍贵文献史料,加持蜡像和动漫等现代元素,活化红色资源,再现了小滩子村植树造林,治沙改土造田,改善生态环境,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和艰苦创业的场景。通过打造研修学一体的榆林市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基地,吸引定边县境内外党员干部和企事业单位前来瞻仰寻迹,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二是“红+绿”发力,提升美丽乡村颜值。围绕“红色村”建设,以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为契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十三五”期间,栽植樟子松66万株,建设生态防护林3000亩。坚持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根据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结合特色产业生产,建设饲草饲料生产基地,实行“以草定畜”,每年种植青刈玉米3000亩,青贮1万吨以上,减轻了草畜动物对林草植被的压力。全村硬化水泥路14公里,实施了覆盖全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建成了文化广场、图书馆、卫生站和农业科技培训站等公共服务设施。结合爱国主义卫生运动,整治脏、乱、差,建设了公厕、垃圾收集点,购置了垃圾桶,清理了村内积存和散落的垃圾、道路两旁乱堆乱放的杂物,大幅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小滩子村文化旅游和营商环境。三是“红+绿”引领,补齐绿色发展短板。全村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利用率100%,畜禽粪便有机肥资源最大化利用率90%,通过种养循环,增加有机肥的供给,打通了畜禽粪便污染的处理和粪肥还田的堵点,实现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变废为宝,改善环境,改善民生,增加了绿色产品供给,减少了面源污染,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通过发展生态节水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了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以绿托红,托起产业振兴。一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充分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围绕蔬菜、玉米、马铃薯和奶牛四大特色产业,按照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建设特色产业基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通过建设产业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大力推广玉米密植丰产技术、滴灌、喷灌高效农业节水技术、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设施养羊技术和奶牛现代化管理技术,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小滩子村现已发展奶牛养殖龙头企业1个,注册登记了3个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套建成了4万吨蔬菜保鲜冷藏库,实现了产-储-销一条龙产业化体系。二是将红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釆取“红色文化+绿色产业+旅游观光”农旅结合、商旅结合。充分发挥小滩子村“红色名片”的知名度,“定边辣椒”绿色生态产业的品牌效应,打造红色教育与农业采摘、休闲观光和特色产业销售绿色融合发展模式。建设以小滩子村旅游为节点,串联附近满山遍野的荞麦花、风电和油井组成的一道靓丽的 “网红打卡地”。并投资1500万元,建成定边小滩子蔬菜集散交易市场, 配套停车场、地磅、冷链、电子信息交易平台等市场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产品仓储物流能力,年交易量达2万吨。并辐射带动了内蒙古鄂尔托前旗城川苏木、靖边县东坑、梁镇、和我县东部滩区等周边毗邻地方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每年秋季收获季节,市场繁荣,人气旺盛,从山东、江西、湖南、福建和广东等省市慕名前来的商贾云集,每天有几百人采摘蔬菜、包装运输,部分优质绿色蔬菜直供港澳地区,成为陕西首家供港澳蔬菜基地。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带动了餐饮、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以农促旅、农旅结合”的乡村发展之路。

编辑:韩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