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发展中药材产业 构筑老区乡村振兴新引擎

——以确山县竹沟镇中药材产业发展为例

2022/10/19  浏览量:   作者:王太广 张文静  来源:中国老区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近年来,竹沟镇立足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将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富民的新举措,构筑了助推老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竹沟镇地处河南省确山县西部山区,既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南药北移、北药南栽的过渡带。竹沟镇独特的过渡型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天然的种子资源库,为中医材种植提供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中药材的优良品质,这里不仅有夏枯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桔梗、射干、半夏等道地药材,还有鹅不食草、益母草、野菊花、女贞子、猫爪草等499种药材,被医学界称为中药材资源库。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竹沟镇积极围绕“农”字做文章,立足“产”字强经济,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稳固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提升中药材品质,引导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探索出以中药材产业特色富民、生态富民、品牌富民的实践模式。

做大药源基地。中药材药源基地建设是现代中医药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重要支撑。竹沟镇按照“一村一品”原则,结合原有种植基础,引进推广适宜在本地种植的品种,稳步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形成集中连片、管理规范的中药材种植片区和基地,打造了以王岗村、四棵树为主的千亩金丝皇菊种植片区,堰塘庄村为主的夏枯球种苗片区,肖庄村为主的连翘种植片区等,同时以道地化药材为主,建立了道地药材种苗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野生药材驯化基地。目前,竹沟镇已是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是全国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和夏枯草的主产区,鹅不食草产量占全国药材市场的80%,白花蛇舌草占全国白花蛇舌草产量的60%左右,夏枯草占全国夏枯草市场供货量的50%以上,半枝莲、淫羊藿种植面积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以上,徐长卿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3%左右,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推进中药材开发,放大中药材产业优势打下了坚实基础。

做强药企带动竹沟镇充分利用道地药材生态品牌优势、中药材产业资源以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通过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发展壮大了河南省丰多益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爱必励健康产业园、坤源药业等集中药材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以中药材精深加工提升其效益率和附加值。二是以线上线下拓宽产业服务领域,“线下”积极对接省内外大型制药企业,“线上”有效打通电商销售网路。为抵御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竹沟镇通过网络电商平台、举办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组织外地制药企业到竹沟镇进行采购等形式,积极为中药材销售拓宽渠道、搭建桥梁,有效破解了中药材产品与市场对接不畅、流通环节运输成本高的瓶颈问题。三是充分发挥竹沟镇中药材种植协会、镇农业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的作用,在王岗村、堰塘庄村、四棵树村建设中药材种植信息监测站,构建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信息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拉长药业链条。竹沟镇以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为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体制创新等方式,将社会资本、人才、技术以及土地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使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休闲、物流、运输、仓储等有机整合在一起,使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基本形成了“研发育苗—规模种植—加工仓储—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同时,持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目前竹沟镇中药材加工能力实现规模化发展,拥有加工企业4家,其中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家,中药材年加工量达2800万公斤以上,主导产业加工率达95%。

创新药富模式。竹沟镇通过探索创新药材带富致富模式,着力帮助农民稳定致富长期致富。一是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法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促进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中药材种植大户及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一批高效、示范作用强、有凝聚力的合作社,带动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通过合作社培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推广“坤源模式”,形成新的农企联结方式。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公司+种植大户+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抱团联合,实现多类资源、多方主体、多个层次的最佳配置和有效组合。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让农户共享发展收益。特别是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种植,通过提供务工岗位、药材回收等方法,带动周边贫困户及农户6000余人从事中药材种植、贩运和加工产业,助力了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和农民致富增收。

叫响药材品牌。竹沟镇把道地药材培育成优质品牌作为重要抓手,围绕“闻风百草香竹沟”的镇域品牌,有针对性地实施“品牌提升”“种子增收”和“中药材出山”计划,做大做强中药材深绿产业,依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支撑,全面提高竹沟中药材品质和市场品牌知名度,使竹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药材之乡”。同时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应用。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建设,打造出“确山夏枯球”“竹沟蒲公英”“坤源鹅不食”等一批名优农产品,“确山夏枯球”己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国家4A 级旅游景区、红色小镇旅游带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宣传等方式,竹沟中药材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中药材产品远销广东、四川、江苏、云南、贵州、安徽等省,其中夏枯草年销量在400吨左右,成为王老吉凉茶原材料夏枯草的最大供应商。

放大药业生态。竹沟镇在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的同时,积极拓展产业生态功能,探索了“绿色农业+”“红色旅游+”等产业新业态。一是拓展观光休闲功能,在注重高质量原料基地及加工基地建设的同时,建设了竹沟镇农业产业园、旅游景区竹沟万亩芍药等,年接待游客达8万人次。二是拓展科普教育功能,生动展示中药材自农耕文明以来的发展史,以产带旅,以旅促产,促进农区变“景区”、农产品变“商品”,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

 (作者分别为黄淮学院特聘专家、教授)

编辑:王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