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苍溪县:发扬红色传统 推动乡村振兴

——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 船山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见实效

2022/10/18  浏览量:   作者:苍溪县老促会 李云飞 李流欣  来源:中国老区网

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的苍溪县,自2019年实现全县脱贫摘帽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庚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开发红色资源、弘扬红军精神为路径,开启了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导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2021年以来,苍溪县以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为引领,强力推进“船山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实现了精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特色产业示范区、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治理示范区“一地三区”建设目标。截至2022年3月,示范区完成总投资1088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创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2个。今天的苍溪革命老区,红军精神、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红色血脉正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浸润、传承、赓续并喷张,这生生不息的红色元素,催生着乡村振兴的“种子”破土而出、加速成长。

一、“智勇坚定”,民主科学规划项目。“智勇坚定”位红军精神之首。苍溪县将“智勇坚定”理念植于项目规划,在激烈的彩票公益金项目竞争选县中独获胜券。

坚持群众主体参与规划,实现民主决策。

项目由群众结合自然条件、村级规划和项目效益等因素提出建议,再按照村党支部会议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等程序,确定申报项目内容、规模、预期绩效等,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集中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迫切的项目建设上,确保了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在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上,群众最关心的是溃疡病防治、储藏和销售问题,项目规划就坚定地以问题为导向,发展避雨防溃疡病大棚,新建产地保鲜冷库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点。

坚持基层组织参与,形成建设共识。

村“两委”对村情最熟悉,对项目需求和群众意愿最了解,苍溪放手彩票公益金项目规划,让村“两委”的同志与组干部参与,既做到了统筹安排,又做到了因地制宜。同时,基层干部参与项目规划,还可以对政策不清、实施项目理解不深的群众同步宣讲解释和沟通疏导,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

坚持专业团队参与,科学论证审查。

在村级规划、乡镇审核的基础上,落实县级业务部门专业人员,对项目规划进一步论证。用科学方法确定项目规划参数,用专业造价代替目测估价,避免了项目规模与需求“大马拉小车”造成浪费和“小马拉大车”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确保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全部用在“刀刃”上,既不缺斤少两,也不铺张浪费。

二、“排难创新”,积极探索振兴之路。“排难创新”是红军无坚不摧、一往无前的要诀。苍溪在推进船山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中,创新做好“五道加法”,全力推动示范区乡村振兴实现“五美五有”。

实施“产业基地+三产融合+利益联结”联动,推动经济富美有产业。

推行“小园区+小庭园”,新建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基地1500亩,建成100亩以上连片优质粮油园38个,粮经套(间)作产业园15个,带动建成优质粮油基地1300亩,引导群众新发展家庭农场“户办产业园”350亩,投产后预计实现年综合效益1800万元,带动实现乡村旅游年收入500余万元。新建产地保鲜冷藏库2座、农产品加工点1处、网络销售服务点3个、休闲农庄10处,建成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推行“四保+四分红”利益联结模式,促进项目区群众,特别是脱贫农户、低收入群众从项目建设中长期受益。浙水乡坪江社区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建成50亩“柑橘+黄花”套作产业园肥水一体化灌溉系统,实行“村集体+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

实施“鸿雁培养+归雁回引+良雁提升”联动,推动人才优美有活力。

开展乡土人才职业培训1000余人次,发展家庭农场68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1名,培育归雁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11个。先后引进高学历人才10名,回引返乡创业人士22名,吸纳新乡贤18名。实施村组干部提能培训,项目区全部实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平均年龄46岁,村组干部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的能力明显提升。

实施“乡风教育+文化服务+文化传承”联动,推动乡风淳美有底蕴。

推行文明新风积分制管理,常态化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评和好公婆、好媳妇、好邻里等评选活动,县级以上文明村达100%,涌现出“苍溪好人”5名。建成文化广场4780平方米、文化室17间、图书4.6万册,歌咏比赛、戏曲下乡、电影展映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加强“韩家大院”等川北民居保护,深度挖掘农耕、红色、孝道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留住乡愁和记忆。

实施“环境整治+污染防治+生态构建”联动,推动田园秀美有颜值。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新建垃圾收集房22处,完成污水处理644户,改造卫生厕所570户,美化农户庭院374户。坚持绿色发展、种养循环,推进农药、化肥控量减量,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河湖沿岸宜林地绿化率达95%以上,梨仙湖湿地公园分布植物达82科236种、野生动物64科200余种,被评定为省级自然教育基地。

实施“建强组织+干部提质+凝聚群众”联动,推动社会和美有秩序。

建立“产业链党组织+庭园党小组”组织体系,完善议事决策、村级治理、村务监督等制度,规范村级党组织办事用权行为,先进村党组织占比达到70%。分层分类开展村级党组织书记、村党务工作者、村致富带头人集中培训,村“两委”干部中大学本科学历4名、大专9名。通过农民夜校、围炉夜话、坝坝会等方式,开展“知党恩、讲党恩、晒党恩”活动,提升示范区群众的感恩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让群众主动担当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三、“团结奋斗”,合力攻坚项目实施。“团结奋斗”是红军克敌致胜的重要法宝。苍溪在推进船山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中,充分发扬团结奋斗精神,上下齐心、干群合力。

县乡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坚持高位推动、强力组织,县委、县政府将示范区项目建设列入全县“十件大事”,成立“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苍溪县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县长挂帅督战,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跟踪督办,召开专题会议9次、实地调研10余次。

县级部门全力配合。从行业部门中抽调经验丰富、专业过硬、能力特强的人员组建成工作专班,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相关工作。乡镇成立项目推进工作站,分村组、标段坐镇监督,层层压实监督管理责任,形成了“专班统筹、部门主管、乡镇主体”的联动推进格局。

项目区群众鼎力支持。“国家支持我们老区乡村振兴,为我们修产业路,需要占用我们三兄弟的山坡。坡上的树我们自己砍回来,占用地我们不要补偿!”不仅船山村四组的村民,项目区许多群众都像当年支持红军一样支持项目建设。

四、“不胜不休”,项目建设快中求好。不胜不休是红军锚定目标、笃行不怠的精神支柱。苍溪在船山项目推进中不胜不休精神意志的体现非常充分。

项目建设快马加鞭。项目启动以来,实行“专班组织、集中推进、多点施工”,日均上工300-500人,投入机械80-100余台,部分项目“人歇机不歇”,24小时多班连续作业,加快项目进程,确保产业项目不误农时。

工程质量严格把关。建立“县级部门行业监管+乡镇业主日常监测+监理机构专业监督+村民代表现场监督”质量管控体系,县财政局等部门定期不定期抽查,乡镇项目专班每10天开展一次日常监测评估,监理单位全环节、全时段、全过程开展质量监督,村民代表现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建立项目后续管护长效机制,以利益联结为核心,采取农户自主、企业带动、业主经营等多种方式,确保产业建得起、管得长、销售好,确保项目效益持久发挥。

五、集中民智民力,突出民生优先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把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改善和人居环境治理作为项目主攻方向,坚持把群众主体参与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推动示范区建设“共商、共建、共享”,催生了“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喜人局面。

群众积极性大调动。优先吸纳易返贫致贫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和其他低收入群体400余人参与工程建设,人均劳务收入达8000余元。既是自己的项目,还能在建设施工中挣到钱,群众积极性得到大调动,责任感大增强。苍溪还采用项目实施建前端,带动群众自投资金建尾端方式,用项目补助引导1500余户农户不但自主开展房前屋后土地整治发展了庭园产业,同时实现了美化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民生综合效益大显现。项目区建成100亩以上连片优质粮油园38个,粮食与经济作物套作园15个,带动建成标准化的家庭自强农场(农户特色产业庭园)4800余个。浙水乡坪江社区“柑橘+黄花”套作产业园50亩通过彩票公益金支持实现肥水一体化灌溉,采取“村集体+家庭农场”共管经营,年收入25万元。项目区内突出加宽(改造)村组道路、标改山坪塘、硬化渠道和自动化灌溉系统及管网建设,极大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硬化入户路,安装太阳能路灯,美化农户庭院。将庭园经济发展纳入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推动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农村环境日益优美,生产生活更加便利,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六、开发红色资源,示范带动成果明显。苍溪借力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大力发掘县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动“红军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促进红色文化深植梨乡厚土。

变红色资源为。做强红色农业。苍溪围绕红心猕猴桃产业,创立“一颗红星”品牌,开发红华、红昇、红日、红阳等系列红心猕猴桃品种,全域种植红心猕猴桃39.5万亩;建设红色花海,种植黄猫垭红桃,建成红桃、红橘、脆红李等“红色水果”园5000余亩,推动“红色农业”延链升值。仅“苍溪红心猕猴桃”地域商标,其品牌价值就超65亿元。

做优红色旅游。着力红色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同时深度挖掘示范区农耕、孝道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依托古蜀道遗址、亚洲最大的洋甘菊种植基地等旅游资源,示范区项目完成之时同步建成国家AA级旅游景区;依托项目区水域建成8000余亩的梨仙湖湿地公园,联动红军渡4A景区等10个国家A级景区,构建了红绿蓝、农文旅相融的乡村休闲特色旅游,实现年接待游客690.2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8.31亿元。

做大红色培训。依托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黄猫垭战斗遗址,建成红军渡干部培训学院,开工建设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文化公园,红色文化教育研学基地吸引力不断增强,年均接待省内外来苍进行“红色培训”的学员达6000多人。

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了示范。

船山乡村振兴示范区推进农旅文融合发展,五大振兴统筹推进,示范效应显山露水。“一带三区”的五个振兴融和,使项目区以“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忆红”的四季美景,建成精品红色旅游线上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通过发展苍溪雪梨、红心猕猴桃主导产业,构建雪梨、猕猴桃仓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打造成特色产业示范区;以特色产业、生态康养为依托,深挖优势资源、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打造成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区;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党建引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行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打造成乡村治理示范区。坚持一二三产相融互动,将地理区域相连、自然情况相似、社会特征相近、发展基础相通、人文环境相融的陵江、白鹤、浙水3个乡镇10个村(社区)纳入规划范围,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探索提供了村级片区、乡镇级片区空间规划布局和建设项目示范。依托“梁公子”“果王”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挥“闺猕”“雪梨膏”等特色品牌效益,完善县级冷链物流中心、乡村仓储冷库、生产基地初加工点等设施设备,项目区引入阿里巴巴苍溪客户体验中心,带动项目区及全县数字经济、智慧产业从无到有,促进了农产品网络营销和数字农业的创新发展。

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