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淮安市淮阴区:打出乡村振兴“组合拳”交出亮丽成绩单

2022/09/14  浏览量:   作者:淮阴区老促会 杨健  来源:中国老区网

作为革命老区和苏北传统农业大区,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强大的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分别位列江苏省和淮安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县级综合排名第一等次。今天的淮阴,广袤田间里,一幅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粮食产区沃野千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村庄焕然一新;蓬勃产业带动增收,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着力产业振兴,打牢乡村振兴建设之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稳粮根基。淮阴区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重点实施淮涟总干渠及夏码大沟闸站改造等工程,增强和改善灌排能力;以排灌水系为主线,全面治理田容田貌,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5万亩,其中渔沟、徐溜等镇近5万亩“望天收”旱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以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为抓手,积极探索“合作社+示范镇”创建模式,淮高镇玉尧村、渔沟镇包河村、三树镇蒋集村创成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技术集成示范片,淮阴区荣获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强化特色产业建设,夯实增收根基。淮阴区是全国著名绿色食品基地、国家商品粮基地、商品猪基地,拥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62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淮阴黑猪、丁集黄瓜、凌桥大米、赵集粉丝、老侯野鸭、马头牛羊肉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名扬省内外。淮阴区围绕特色产业,优化结构,提升档次,累计流转土地49.8万亩,采取“农业公司+产业园+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体化经营体系,盘活涉农资产超10亿元,与企业签订涉农合作项目106个;发展黄瓜、碧根果、藕虾等基地4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26万亩,种植业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6.95%;优质稻米37万亩,国标三级以上稻米占比超90%;年出栏万头生猪养殖场16家、千头以上43家;已建成草莓、冬枣、葡萄等休闲采摘点40多个,休闲观光农业面积1万多亩,结合红色旅游等农文旅体验,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以上。淮阴区先后荣获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县区、江苏省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强化重大项目招引,增强发展根基。近年来,淮阴区坚持把乡村振兴落实到农业重大项目建设上,牢固树立“项目为王、产业优先”理念,深入开展农业重大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先后引进江苏中运粮智慧农业、淮安华章-大角牧风等一批产业引领项目落地生根,让农业重大项目成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着力人才振兴,强化乡村发展人才支撑。健全乡土人才培育机制,做大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近年来,淮阴区聚焦农业产业特色,积极探索乡土人才选育和农业生产需求精准匹配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出台《淮阴区乡土人才“选、育、励”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乡土人才”评比选拔工作,分类挖掘扎根在基层、活跃在民间的能工巧匠、生产能手,实行定期选拔、建库跟踪、周期培养、能进能出的人才培育机制,梯次选拔一批乡土人才“领头雁”,授予“淮乡人才”称号。目前入选“淮乡人才”55人。完善涉农人才政策体系,构建乡村振兴才智“聚集地”。为把本土能工巧匠用起来,把新型职业农民育出来,把各方乡贤精英引进来,淮阴区出台《关于加快乡土人才培育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打造一支能够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带领技艺传承的乡土人才队伍。通过寻访选拔,建立乡土人才库,目前已建档入库140人,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最高3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打造乡土人才村播“网红”,宣传推介乡土人才特色产品。构建多维度人尽其才格局,激活乡村振兴创新“动力源”。为破解乡村要素制约,加速资源要素流向农村,淮阴区围绕农业产业特点、走出一条“人才+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采取“院校+”模式,合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江苏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共建丁集镇瓜类产业研究院,与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成立“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华东试验基地”。目前,淮阴区以丁集镇为典型代表,基本形成从黄瓜、辣椒等农产品繁种、育苗、栽培、示范,到规模化种植、采摘、销售的“一条龙”产业模式,仅丁集镇就带动500余名村民脱贫致富,该镇获评江苏省绿色蔬菜产业特色镇。

“淮乡人才”指导葡萄种植技术

丁集黄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称号

着力文化振兴,构建红色文化特色体系。近年来,淮阴区立足红色老区实际,深挖红色资源,汇聚“红色力量”。做强红色文化矩阵。深挖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精神,联合“枚乘书苑”、“张纯如纪念馆”等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文化矩阵。组织“刘老庄连”精神研讨会,让“刘老庄连”精神常研常新。组织镇村等党组织走进纪念园,开展“四重四增”实境教育700余批次,10万余人次接受爱党、爱国教育。创新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的原创大型舞剧《我的刘老庄》,作为淮安市党史学习教育第一课,市四套班子领导到现场指导。推出《中国共产党淮安市淮阴区历史》(第三卷)、《淮安市淮阴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丛书)等书籍,《刘老庄连: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在央视《新闻联播》《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栏目播出,《刘老庄:不畏强敌 浴血奋战》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相关平台刊豋,全面展示了淮阴红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传承红色基因。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设立“红色小导游”讲解岗和道德模范李爱云课堂,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基因传下去。如今,走在淮阴区,红色文化已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促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

淮安市文工团创作的原创大型舞剧《我的刘老庄》

刘老庄中心小学“红色小导游”在八十二烈士陵园进行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着力生态振兴,提升人居环境文明气质。聚力农房改善,提升人居环境。近年来,淮阴区将农房改善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牵引性工程,从农民改善意愿出发,从产业总体布局出发,重统筹、壮产业、优配套,以农房改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建成农房改善项目40个,惠及群众1.2万户。马头镇太山村入选中国美丽乡村名单,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省级传统村落2个、市级人居环境示范村8个。聚力空间治理,盘活存量资产。淮阴区拥有区级以上骨干河道31条,大中沟688条,纵横绵延1952公里。2020年底以来,投入1.51亿元,进行河道空间治理,整理出土地近1万亩,栽种各类苗木15万株,林下套种各类经济作物62万株。截止目前,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全区共清理回收土地1.7万亩,为62个村集体经济增收762.25万元,村均增收12.29万元。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区将整理出10万亩以上的零散地,综合经济效益预计可达10亿元。聚力环境营造,涵养生态潜力。围绕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要求,加强湿地乡村建设。六塘河湿地保护小区,马头镇太山村、码头村湿地通过区级验收,带动农林副产品加工、养殖、旅游服务等行业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着力组织振兴,推动基层党建走深走实。今年以来,淮阴区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施支部领办、示范领跑和产业联盟、区域联动“双领双联”行动,强化资源整合,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相关工作在全省中央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总结会议上作现场发言,被《新华日报》等媒体多次宣传推介。支部领办增活力。出台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村集体领办合作社规范发展指导意见等制度体系,设立不少于1500万元的“淮农金”免息贷款,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党组织成员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和群众以集体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合作社成员、村集体经济组织、再生产资金等利益分配比例为5:3:2。今年上半年,新成立合作社68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1万亩,预计全年为全区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4万元。示范领跑强动力。选择50个以上具有较好资源禀赋和发展思路的村重点培育,组织国有企业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资源集中、要素集聚、力量下沉,形成帮促合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先导村。制定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设立最高达50万元的增收奖励,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镇街、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清单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区属国有企业与20个村开展村企党建共建,下沉资金1600余万元,共建产业项目26个,预计每个村增收8万余元。产业联盟挖潜力。鼓励各村跨镇跨村组建优质稻米、食用菌、辣椒等农业产业党建联盟,推动产业相近村在产销加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设立不少于200万元的产业党建联盟引导资金,鼓励产业党建联盟与电商企业合作,推广“农业+电商”模式,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全区初步形成10个产业党建联盟,打造8个万亩农业特色产业片区,带动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4.5万元。区域联动聚合力。在镇域探索建立中心村联合党委,通过产业叠加做大、项目共建做强、强弱结对帮带,推动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围绕“组织融合、治理融合、发展融合”等方面,设计“融合指数”评价指标,对联合党委组织建设、规范运行、活动开展、产业发展等进行全方位调研评估,进行量化赋分、分类定档。从区直部门选派一批基层经验丰富、工作思路清晰、熟悉产业发展的“治村能手”担任联合党委第一书记,提升联合党委发展村集体经济能力。今年以来,全区建立30个以强带弱型中心村联合党委,合作实施产业项目32个,为每个弱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左右。择优选取50个村,开展“点亮”工程,探索发展新路径,为全区提供样本,描绘蓝图。

藕虾共养合作社会员喜迎丰收

面对淮阴区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的骄人业绩,区委书记王建军并不满足,他表示:要继续保持奋进姿态,不断砥砺前行,围绕“全国百强区、全国百强高新区”创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谱写淮阴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精彩篇章。

编辑:白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