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0 浏览量: 作者:江娜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首要是产业兴旺。2018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始终站在改革前沿的广东省,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前不久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要求聚焦着力点和突破口集中用力,推动广东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近日,就如何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副省长叶贞琴。
记者:一提到广东农业,很多人就会想到菠萝、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特色农产品?广东农业有什么样的优势和特点?
叶贞琴:广东地处岭南,气候、土壤和地理环境差异很大,物种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良好,特色产品不单品类多、品质好,有的还具有独特的品种和品质优势。除菠萝、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外,广东还有很多特色农产品:稻米方面有优质丝苗米、特用黑(紫)米等,广东是全国优质稻传统优势产区,品种和品质均排在全国前列,在今年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会上,广东优质稻米品种在全国10大优质籼稻金奖品种中占了3席;水果方面还有梅县沙田柚、大埔蜜柚、郁南无核黄皮、连州水晶梨、连平鹰嘴桃、信宜(翁源)三华李、和平猕猴桃、平远脐橙、德庆贡柑、四会沙糖橘等;茶叶方面有潮州凤凰单丛茶、英德红茶、客家绿茶等;中药材方面有化州橘红、阳春砂仁、罗定肉桂、新会陈皮等;养殖方面有“一号土猪”、粤东黑猪、蓝塘猪、湛江鸡、清远鸡、信宜怀乡鸡、封开杏花鸡、饶平狮头鹅、怀集石山羊等。广东还是渔业大省,水产品产量和产值长期居全国前列,水产苗种产量居全国首位,罗非鱼、对虾等产量和出口超过全国一半,产品远销国内外。
广东发展富民兴村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有四大优势。第一是气候资源优势。广东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沛的地区之一,四季都可以种植,具有“插根筷子都能长”的基础性优势。第二是生物资源优势。广东生物种类繁多、品种多样,从种植业到畜牧业到水产业,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的农产品,而且许多产品很有特色,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独特优势。第三是消费市场优势。广东拥有1.12亿常住人口,外来流动人口多,农产品需求旺盛,还有广阔的港澳市场和海外市场,货物出口额占全国27.5%,具有“生产不愁销”的市场优势。第四是经济基础优势。广东gdp、财政收入全国第一,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支撑力和推动力。
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消费市场、经济基础这四大优势明显,组合叠加起来形成更大的综合优势,是广东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实现产业振兴的有利条件。
记者:随着电商的兴起、冷链运输的发展,很多热带、亚热带水果开始走向全国,广东如何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兴旺发展?
叶贞琴:广东的菠萝、香蕉、荔枝、龙眼等热带、亚热带水果,早已销往全国,甚至走出国门,但是仍存在品种单一、加工链条短、品牌不响、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以徐闻菠萝为例,徐闻县是全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占广东种植面积的43.1%,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8%。主栽品种“巴厘”占95%以上,每年的4-5月份大量集中上市。加工量仅占生产总量的20%,并以罐头、果汁以及果脯等传统产品为主,徐闻40多家菠萝加工企业只有两家算是规模以上企业。专业化合作社、协会等组织松散,部分果农品牌意识差,市场经营水平低,缺乏营销手段,处于“千家万户搞市场”传统业态。徐闻菠萝问题非常典型,这些问题经常以结构性滞销、果贱伤农等形式表现出来,严重制约了全省特色产业的发展。
对于广东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我们正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逐一推动。今年上半年,我们陆续举办了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也专题研究了徐闻菠萝结构性滞销问题。我认为,要实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应当继续调整生产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加工和品牌上下功夫,致力发展精深加工,开展品牌营销,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还是以徐闻菠萝为例,我们将以垦地(广东农垦和地方)合作为平台,开展“金菠萝”“台农16”“台农17”等优稀品种的示范扩种工作,加快调整和丰富菠萝品种结构;培育和引进具有较强联农带农能力的菠萝新型经营主体,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家庭农场等,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同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擦亮“徐闻菠萝”“菠萝的海”这些区域公共品牌的同时,扶持“红土金菠”等企业品牌,坚决打击少数菠萝销售者坐地起价、以次充好、冒用品牌等不法行为;以广东省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合作为契机,加大菠萝产业科技攻关力度;推进菠萝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记者:前不久,广东省发布了第一批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据称每个产业园将获得省级财政补助资金5000万元,在这项政策上,省里是如何考虑的?
叶贞琴: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工程,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突破口,李希书记、马兴瑞省长对此非常重视。今年启动打造50个以丝苗米、优质蔬菜、岭南水果、花卉、南药、茶叶、优质旱粮、食用菌、生猪、家禽、水产、油茶、剑麻等为特色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0年,全省计划创建1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农业产业兴旺新格局。今年建设的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指标,全部安排给粤东西北地区(含惠州、肇庆市和江门恩平、开平、台山市)。目前,第一批15个和第二批25个已经公布,第三批10个将在8月公布。省财政给予每个产业园补助资金5000万元,但对目前已获得中央财政补助的新会、徐闻、广东农垦湛江垦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不再安排补助资金。县(市、区)政府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产业园省级补助资金使用方案,组织督促企业实施项目。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短板、强弱项,结合当地实际,支持农业设施、土地流转、产业融合、科技与信息支撑(专家团队服务)、公共区域品牌、贷款贴息等。财政资金是一个引导资金,我们鼓励更多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这里要说明的是,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目的是为了引领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加速提质增效,在这过程中不能“富了老板,亏了老乡”。因此,我们把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园内农民收入水平作为重要的绩效目标,把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与其带动小农户数量、利益联结的紧密性相挂钩。
记者:下一步,广东农业将在哪些方向上重点着力?
叶贞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总任务和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总目标的要求,广东农业将全面贯彻习近平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思想,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做优传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促进农业全面升级,推动乡村富裕。重点抓住“七个一”:培育一批主体、打造一批平台、创响一批品牌、培育一批人才、强化一批科技支撑、创设一批政策、建设一方良田。
一是培育一批新主体。龙头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社会化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的突击队和主力军。要用好在全国首创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切实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支持培育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至2020年,力争全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上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0家。
二是打造一批平台。最重要的平台就是前面说到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科学规划、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把产业园打造成能够集聚各种要素、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同时,加快农业公园和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结合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谋划推进建设田园综合体;力争到2020年,全省创建农业公园100家,其中省级50家,市级50家。
三是创响一批品牌。广东农产品品牌“小、散、弱”现象突出,有的有产品无品牌,有的有品牌无影响,有的有影响但不大。因此,广东正在实施“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把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品牌培育的基础性工作,扶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一批企业品牌、精炼一批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大宣传力度,边培育边宣传,到2020年广东品牌农产品数量达到2000个以上。
四是培育一批人才。产业的发展,关键靠人。广东正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乡村专业人才培育工程、新乡贤返乡工程,推进科技人才下乡。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50岁以下新型职业农民全员培训,到2020年认定建设50家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特别是在科技人才方面,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农村科技特派员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五是强化一批科技支撑。广东省农业科研力量分散、协同不够、技术转化推广应用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亟须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实施种业创新工程,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组建“农科院+政府+企业”的产业技术团队,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六是创设并落实好一批政策。重点要解决“两个散”:一个是农户散,全省890多万农户中,规模化农户只有16万户,占比不到2%;另一个是土地散,人均耕地不足0.4亩,碎片化严重。省里鼓励承包农户将土地流转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把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与带动小农户的数量挂钩,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到2027年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覆盖率达80%以上。
七是建设一方良田。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才是真正的良田。既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的要求,到2020年建成2556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比例达到80%以上。又要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任务。
通过这七项工作,推动广东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