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渔民吴昌宏的“三级跳”

2008/08/29  浏览量:     

渔民吴昌宏的“三级跳”

   

吴昌宏是江苏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镇北沙村人,今年37岁。北沙村紧靠长江,从渔的村民不少,21年前,吴昌宏16岁的时候,就随父亲出江捕鱼了。80年代末,吴昌宏独自挑起了家庭重担,驾起机帆船,“出入烟波里”,人虽苦一点,但那时长江水产资源尚有“油水”可捞,鳊鮊鲤鲫,刀鲴鲥鲈,没有一天空网而归。那年头,吴昌宏每年的纯收入都在3——4万元,成为村里从渔致富的“冒尖户”。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长江水产资源日渐衰竭,即使在刀鱼、鲥鱼以至河豚回游产卵季节,有时连续几天也捞不上一条“江鲜珍品”。吴昌宏暗暗动起了心思:如果仅靠出江捕鱼,收入肯定逐年下降,必须另辟蹊径,才能确保收入稳步上升。经过深思熟虑,1996年吴昌宏与村里协商,选择了5亩地势较好的江滩,筑堤围网,实施江上捕鱼和江水养鱼双管齐下的“战略”,成为高港区江滩围网养鱼第一人,其后的三年中,吴昌宏两项收入相加,年纯收入5万元,他的第二步跳跃顺利实现。

    吴昌宏的第三步跳,是在受到两个垂钓者的启发之后开始实施的。那是在1998年国家发布长江禁捕的法令之后,吴昌宏正陷入事业难于持续发展的困惑之中。一天,他正在5亩水面的鱼塘边徘徊,有两个年轻人骑车来到鱼塘边,问肯不肯钓鱼,他们所钓的鱼,可以按斤两付款。吴昌宏想,这么好的交易,何乐而不为呢?两个垂钓者一下午钓鱼70斤,过枰付款,心满意足而去。吴昌宏在将钱放入口袋的一刹那,发展垂钓业的点子从大脑中“蹦”出来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愿意掏钱买乐的人越来越多,与其它休闲不同的是,垂钓不但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享受鱼儿上钩的欢愉之后,还可以大快朵颐,饱享江鲜美味的口福,象这种休闲的人群肯定会越来越多。于是,吴昌宏很快拿出了以垂钓休闲为主,以出售养殖江鱼为辅的发展方案。

2000年,吴昌宏与村里签订协议,将养殖的江滩水面由原来的5亩扩展到60亩,为了方便垂钓,在水面上连接6条水泥船,让钓客们“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又在水面上架起近600米的护栏曲桥作钓台,钓鱼桥的高度经过准确计算,潮汛再大,也不会漫上桥面,钓客们尽可平心静气,并肩下钩也可,相背垂钓也行,整个垂钓中心可以容纳百十个人一齐垂钓休闲。近5年来,吴昌宏共投入80多万元,用于筑坝围网,采购、捕捉鱼苗,增设钓鱼设施。到他的江滩垂钓休闲中心来的顾客越来越多,双休日、“黄金周”来此休闲的垂钓者最多的一天可达150人左右,日垂钓量最高可达千余斤。2004年,垂钓休闲中心年垂钓总量已达3万多斤,纯收入超过10万元,而今年上半年的垂钓总量已达2万多斤,毛收入20万元。

在多年的事业发展中,吴昌宏逐步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诚信、精明的垂钓休闲业经营管理者。他给自己订了三条原则:一是顾客所钓之鱼,必是“江鲜”。第二是以钓为主。吴昌宏至今只与泰兴一家大酒店有过口头协议,每年给其提供1-2万斤的鲜鱼,其余概不出售,确保顾客来了有鱼可钓;第三是一切为顾客服务。顾客来中心垂钓,免费供应茶水,代客加工饭菜。吴昌宏将几条水泥船装修成可作餐厅和休息的房间,现在可供8桌人同时就餐。

对于事业的发展,吴昌宏有一个明确和执着的观念,那就是,要发展就要敢于得寸进尺。吴昌宏透露他的“如意算盘”要拨出三个“珠子”:一是上河豚等特色养殖,将长江河豚的“正品”推上餐桌;二是办个江鲜馆,既让垂钓顾客流连忘返,又让好啖江鲜者趋之若骛;三要加强垂钓中心环境建设,让顾客进入中心如入胜境,安然垂钓渐入佳境,物我合一进入仙境。

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心胸和追求。在吴昌宏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的缩影和希望。(高港区老促会、永安洲镇老促会)

编辑:编辑部